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安比拉事件在中国存在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葛同明  樊利民 《地质学报》1992,66(4):381-389
黄土地层、珠江口盆地第四纪地层以及雷州半岛英利火山岩的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布容极性时出现有反极性地磁场。英利火山岩的K—Ar同位素年代测定值为0.58±0.13Ma。据气候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资料确定,黄土地层和珠江口盆地第四纪地层的反极性层段的年代分别为0.45Ma和0.47—0.48Ma。这些反极性层段的年代相当于安比拉事件的年代。从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层揭示的这一事件证实了安比拉事件为全球性极性倒转,并非极性漂移。安比拉事件的确定将为中、晚更新世地层的划分提供磁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82.
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位于狮泉河- 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认识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总结了复式岩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复式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为一套岛弧岩浆岩组合,成岩年龄集中在120~104 Ma,属于早白垩世末期,空间分布上具从南到北,由早到晚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从石英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具有由钙碱性系列岩石向钾玄岩系列演化的趋势,主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而重稀土近于平坦,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形成于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盆北向俯冲的背景,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至新生下地壳,致其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阿翁错- 盐湖复式岩体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末期(104.8±1.4 Ma)狮泉河- 纳木错特提斯洋壳仍持续向北俯冲,下白垩统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才意味着洋盆彻底关闭。  相似文献   
83.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主要形成于高盐强还原环境和有机质低成熟演化阶段。这种特殊成油环境,为研究原油中极性生物标志物示踪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对6个原油胶质馏分硅醚衍生物进行了GC—MS分析,从中检出丰富的脂肪酸、烷基醇、脂肪酸甘油—酯、酰胺和甾烯醇化合物,并且脂肪酸甘油—酯为首次从原油中检出。研究认为,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来自母源。它们的分布特征为链状化合物以短链组分为主,甾醇主要为C27甾烯醇,指示成油母质主要为菌藻类;高丰度脂肪酸甘油—酯的存在,提出生物油脂是这些原油的重要成油母质。原油中存在不饱和链状化合物及其高的CPI值和甾烯醇都说明原油具有低的成熟度。通过原油极性和烷烃化合物的对比研究,认为成油物质及其低演化产物的可溶有机质胶质组分,对原油的形成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使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海英  朱元清  郭育 《地震研究》2003,26(4):355-360
为了准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引入了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修正使用P波、SV波和SH波极性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方法,采用解析法在震源空间内寻找符合地震波观测极性和振幅比的解。该方法能够降低单纯使用初动极性确定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提高震源机制解的求解精度。  相似文献   
85.
Blake极性事件与古土壤层S1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定边、西峰、渭南三个剖面中古土壤层S1的定向连续古地磁样品作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均未发现Blake极性事件.在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提出如下看法:(1)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成沉积可能存在局部的不连续性,因而没有记录Blake极性事件;(2)黄土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力磁铁矿,次生磁性矿物对剩磁的贡献可能大于原生磁铁矿,故在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没有发现Blake极性事件;(3)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强烈的成土作用掩盖了持续时间较短的Blake极性事件;(4)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具高速稳定沉积的特点,且成土作用弱,可记录Blake极性事件.  相似文献   
86.
雷琼地区火山岩的钾-氩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地磁极性研究表明,新生代在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一直很强烈。火山岩的生成年代不晚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岩浆活动尤为强烈。 研究也表明中新世晚期以来这里的地球磁场极性变化规律与近期发表的地磁极性年表大体相符,并肯定了数个尚有争议的短期极性事件的存在。年代为0.58±0.13Ma的反极性火山岩的资料肯定了安比拉(Emperor)事件的存在。研究还证实了布容/松山极性时界线之下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上有一短期的极性事件,其年代约为0.78±0.03Ma.在奥尔都维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间存在有另一正极性事件,这可能相当于吉尔萨(Gilsa)事件。  相似文献   
87.
山西省榆社县王宁剖面的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R红土始自高斯正极性带顶部,向上跨越包括奥杜威极性亚带在内的松山负极性带下半部。这一结果揭示了老R红土的存在,对于确定R红土的层位和沉积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R红土磁化率值的变化与土壤化程度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形成期内气候波动的特征。在它所跨越的1Ma间,R红土记录了9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这种由古土壤层和R红土层更迭及磁化率峰谷交替表现出来的气候波动韵律与天文韵律中0.1Ma周期相近。且红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很小,线理、面理同等发育,粘滞剩磁很强,以及阻挡温度谱等主要磁学性质都与原生黄土系列相近,意味着二者成因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8.
张宏飞  骆庭川 《地球科学》1994,19(2):219-226
对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古代岛弧花岗岩类成分极性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SiO2含量相近的条件下,由北向南岩石中K2O、K2O+Na2O,K2O/Na2O逐渐增加,而CaO逐渐降低;从北向南,微量元素Rb,Ba,Th,Zr,Nb,Ta,ΣREE及Rb/Th,Rb/Nb,ΣLREE/ΣHREE(La/Yb)N等逐渐增加或具增加趋势,而Sr,Co,Ni和Sr/Ba具逐渐降低或具降低趋势;同位素组成成由北向南δ  相似文献   
89.
广西红黏土分布区柴油泄漏对土体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为研究轻质非水相非极性柴油孔隙液对红黏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本文以0#柴油为添加剂对其重塑样进行不排水快速直剪试验,测得了不同含水率、含油率、法向压力下红黏土抗剪强度及其参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土-水-油系统中,非极性柴油孔隙液对红黏土强度影响相对较小,且受含水率影响。同一含油率时,红黏土抗剪强度、内摩擦角、黏聚力均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同一含水率时,法向压力影响柴油作用模式,随含油率增加,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较为复杂,当含水率为20%,红黏土内摩擦角、黏聚力反向波动变化;同一含湿率时,柴油比例的提高导致红黏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增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非极性柴油孔隙液的介入,改变了水-土系统的静电及结构模式,导致红黏土强度发生变化,通过所建的“多尺度多阶段柴油作用微结构模型”,阐明了柴油孔隙液对红黏土强度特性影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90.
地震P波震相到时与初动极性的精确读取是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高精度自动确定地震波P波震相到时与初动极性的概率分布的方法(POI方法,后同),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流程,并将其应用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周边区域的小震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反演中.得到的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且与区域GPS观测结果和构造背景吻合度较好,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高效分析密集台阵地震观测资料,开展小震震源参数测量与区域应力场反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