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李潮流  康世昌 《地理学报》2006,16(3):337-345
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冰芯、树轮、湖泊沉积等记录对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剧烈,降温迅速升温缓慢;末次冰期温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也具有高原的独特性;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的记录基本一致;全新世总体比较温暖;近2000年来温度变化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近代温度有加速升高的趋势。总体上青藏高原各种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要早于我国其它地区.变化的幅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42.
大别山地区黄山松和油松树轮宽度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基于2010年采自大别山地区黄山松、油松树轮资料分别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利用相关函数检验了年表与附近的麻城气象站1959-2009年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之间关系,旨在探讨黄山松、油松树轮宽度的气候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敏感度、标准差、信噪比等统计量黄山松年表均高于油松年表,表明黄山松年表较油松年表包含更多的气候信息,具有更高的树轮气候学研究价值。黄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2-7月平均气温限制,任何月份及月份组合降水量对黄山松径向生长的限制作用均不显著;油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5-6月降水总量限制,任何月份及月份组合气温对油松径向生长的限制作用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中国亚热带暖湿地区,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亦可对部分树种径向生长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对气候具有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弥补中国亚热带暖湿地区树轮宽度年表的不足,为树轮气候重建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3.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4根石笋42件系统的TIMS230Th测年及694件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连续1~15万年,稳定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晚期达150~220a,早期达440~530a。研究表明,石笋δ18O曲线,相当于海洋记录的终止点Ⅰ及终止点Ⅱ具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其年龄分别为11.3kaB.P.及129.3kaB.P.,应为晚更新世顶、底界线的准确年代。晚更新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MIS2~MIS5e相对应的气候地层单元,其界限年代也分别得到了明确的界定。相当于格陵兰冰芯记录、北大西洋沉积记录的YD事件、Heinrich气候突变事件,几个石笋记录取得了一致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其中YD事件为12.76~11.52kaB.P.;Heinrich事件的H1~H6分别为17~15kaB.P.,24.6kaB.P.,30.5kaB.P.,39.3kaB.P.,47.8~46.8kaB.P.以及60.4kaB.P.。对其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可比性,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呈遥相关响应,对研究东亚季风气候驱动机制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和对晚更新世的地层学研究,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不同海拔祁连园柏树轮和叶片δ13C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定了不同海拔的祁连园柏(Sabina przewalskii)树轮和叶片δ13C值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和氮含量.结果表明: 树轮δ13C值重于叶片δ13C值, 并且没有明显的海拔趋势; 叶片δ13C值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明显负相关, 但与叶片氮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没有相关关系; 近50 a来树轮δ13C值越来越低, 尽管不同海拔的树轮δ13C值的下降程度存在差异.叶片和树轮δ13C值的变化可能主要受气孔运动的影响, 近50 a来树轮δ13C值的下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西部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狮泉河气象站和改则气象站取得的降水水样和降水气象资料, 分析了该区域降水中δ18O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在长时间尺度上, 狮泉河和改则两站点历次降水中δ18O和气温之间都有较好的正相关, 尤其是降水中月平均δ18O与月平均降水温度之间相关性更加显著, 降水中δ18O主要受"温度效应"的影响.而在其中的某一年, 这种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而且在降水中δ18O和降水时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很好的年份, 在7月底或8月份初短期内降水中δ18O几乎都有一个突然降低的事件, 这可能与印度季风水汽输送有关.与狮泉河站相比, 在改则降水中δ18O和气温二者之间这种相关性相对较弱, 这与改则当地内陆水循环特别是强烈蒸发引起的降水有关.  相似文献   
46.
图象中目标具有相似灰度特征,在分割中,我们应考虑区域的整体灰度以及相邻象素灰度的变化,它们依靠于范围参数ε和毗邻参数δ。本文介绍了灰度图象的(ε,δ)连续区域及其模糊边缘测度,提出了通过相对模糊边缘度调整(ε,δ)参数,利用(ε,δ)目标连接集分割图象的一种新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分割效果较好,提取边缘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44  
相关计算表明,乌鲁木齐河树轮年表与大西沟气象站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3月)平均最低温度相关显著,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61(α=0.001),给出其在树木生理学方面的解释,使用7个年表序列构成的5个主分量可较好地重建乌鲁木齐河源大西沟气象站冬季平均最低温度序列,解释方差达66.64%,通过探讨来自不同年表的同一气候要素的两个重建序列的合并条件,得到了453a的乌鲁木齐河源冬季平均最低温度长序列,对该  相似文献   
48.
树轮作为自然档案中的一种, 其同位素研究是较为新颖的领域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树轮纤维素的提取、氧的来源、植物体内氧的分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等4 个方面评述了树轮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的气候学意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树轮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的良好载体, 但在定量恢复古温度变化时遇到了不少限制,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分馏模型  相似文献   
49.
对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了解是评估地震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不幸的是历史地震记录不完备,往往不适于评估地震活动性。古地震学通过使用各种技术,确定地震干扰事件的年代,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树木具有广泛分布,有可鉴定的年增长量,并对环境变化敏感,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手段来确定往昔地震事件的时间。地震引起的地貌和水文学的变化以及动态应力,可以对单个树木和树木群落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年轮分析可以:(1)获得地震事件发生的实际年代甚至季节;(2)确定那些可能在绝对年代测定范围之外的地震的同时性。用树的年轮来确定年代(或称为树木年代学)是指基于年轮在时间进程中的每年变化图象来确定准确的年代。受可能的丢失、微小或虚假年轮的影响,年轮的单纯计数可能不正确并可能导致错误发生。在许多地方树可以生长300~500年,这可以用来确定以前不知道的地震干扰和更好地确定零星所知的地震事件。在有些实际例子中,树龄可覆盖更长的时间跨度。利用年轮分析可以更精确地确定地震的发震地点和时间,或者较好地估计震级。一部分研究结果已经确认,年轮分析应用于古地震学是正确有效的,但只有少量的研究为古地震记录提供了新信息。这门科学现在应当从发现阶段转到较宽的应用阶段。成功的应用将给地震活动性记录和地震灾害评估补充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0.
探究海气CO2交换有助于解析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由于海水和大气的直接接触,研究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变化成为探究海气碳交换的关键。基于已有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有孔虫壳体B/Ca和δ11B指标重建碳酸盐系统参数的原理、方法及优缺点。然后,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东亚季风以及大气桥梁和海洋隧道三方面综述了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海气CO2交换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类ENSO通过横向平流和垂向变化分别影响热带西太平洋东端和西端的海气碳交换。东亚夏季风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碳交换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而东亚冬季风的调控作用较弱或不明显。冰消期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增强,可通过大气桥梁(大气CO2)和海洋隧道(南极中层水)影响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碳交换。然而,为了更准确清晰地了解全球碳循环变化,还需针对指标记录的可靠性、覆盖范围以及海气碳交换在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机理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