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194篇
地质学   724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221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吉林陨石钻孔样品^53Mn深度剖面进一步表明吉林陨石经历了二阶段暴露历史,第一阶段母体经受2π宇宙射线辐照,时间约为10Ma,第二阶段母体经受4π宇宙射线辐照,时间约为0.5Ma。  相似文献   
963.
964.
变质核杂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显  谢国刚 《江西地质》1996,10(2):149-159
变质核杂岩理论产生于北美科迪勒拉的盆岭省,20多年来,已经发展成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本文总结了典型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形成模式,最后,对比了华南地区与北美科迪勒拉盆岭省地壳结构和构造特征的相似性,认为华南地区中一新生代存在形成变质核杂岩的基本条件,该理论为认识华南地区一些复杂地质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5.
变质核杂岩是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宏,微观结构研究入手,将大别造山带的大磊山变质核杂岩自下而上划分深变质核体,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流变滑脱盖层4个基本构造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构造部分的变形,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变质核杂岩是大别造山带在晋宁期造山过程中,南北,淮阳地区早期裂解,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古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966.
北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侧向变质带的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调研及室内分析表明,秦岭杂岩中存在侧向变质分带,并曾发生侧向物质流动,侧向变质分带于晚加里东期冻缬 ,侧向展布的硅线石-白云母带和硅线石-钾长石带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579-584℃和517-543MPa及685-724℃和535-627MPa。  相似文献   
967.
深海锰结核—核形石的新类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边立曾  林承毅 《地质学报》1996,70(3):232-236,T002
对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由核心和叠层石包壳组成,具有核形石特有的结构和构造。因此,深海锰结核是一种锰质核形石。根据包壳中叠层石的种类,东太平洋锰质核形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表面光滑,内部致密,包壳主要由微小叠层石组成;另一种表面呈瘤状,内部疏松,包壳主要由奇异叠层石组成。透射电镜研究表明,锰质核形石的建造者是纳米级超微生物。其中微小叠层石(Minima)是由中华微放线菌(Miniactinomyces chinensis sp.nov.)建造的;奇异叠层石(Admirabilis)是由太平洋螺球孢菌(Spirisosphaerospora pacifica sp.nov.)建造的。  相似文献   
968.
扬子台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结构及对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昭仁  宋鸿林 《地质学报》1997,71(2):113-122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体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堆垛层,褶叠层及板岩带等三个构造地层系统,其间为构造滑脱而所分割,在该类物质核杂岩体中发育有一个中间流变层。本文建立堆垛层的新概念,认为它是造山带中深部地壳常见的基本构造型式,同时,阐述了该变质核杂央堆栈中铜矿的构造空间配置及构造过成矿作用的控制,建立了该杂岩内铜矿成穹-成矿模式,认为川雅砻江流域地区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69.
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晔 《物探与化探》1997,21(5):321-330
本文简要叙述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概况。这些方法有:中微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应用核技术探测纳米级微粒和气体;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应用核技术原位测品位并计算线储量(包括X射线荧光辐射取样;中子活化辐射取样和伽马射线辐射取样);地面伽马能谱测量;互射线荧光测井;水底和海底天然放射性方法测量;水底和海底中子活化方法测量;水下X射线荧光测量;核磁共振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核技术;反射宇宙中子法;以及在环境科学中应用核技术等。  相似文献   
970.
综合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 14个强震前地磁和地下流体参量动态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发现强震前这些参量均呈现十分明显的异常图形。这些图像十分复杂 ,且随时间不断变化 ,并与孕震过程有某种时空规律性联系。 90年代地学家通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了幔羽现象。笔者设想核幔边界的幔羽磁流体物质上涌是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一种可能成因。幔羽中的流体物质螺旋上涌至地壳的底部 ,并形成“蘑菇云”。流体在地壳中扩展或挤压 ,形成异常电流 ,可将其看作在孕震区地下 10 2 0km深处有一等效平面电流。再考虑到近地表的电磁环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局部异常 ,计算了一个地下和电离层组成的等效平面电流模型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分布 ,结果与强震前地球磁场的零等变型异常动态图像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