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04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区阶地构造变形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对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晚第四纪阶地的研究表明,该区早第四纪以挤压褶皱、逆冲为特征的构造变形在晚更新世期间乃至全新世仍继承性地进行着,表现为横穿褶皱和逆断裂带的河流及冲沟阶地面的形成、阶地类型的转变、阶地级数的增多和阶地面被断错或发生拱曲变形.其中祁连山北缘大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92~2.00mm/a.老君庙背斜逆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15~2.56mm/a.白杨河背斜逆断裂带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0.32~0.58mm/a.  相似文献   
102.
近年来的调查工作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的一些背斜构造区油田卤水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在狮子沟背斜构造区深部有含卤层甚至盐岩层的发现。以狮子沟背斜构造区深层卤水为研究对象,采样测试其离子含量,进而分析卤水的离子比例系数,对其水化学特征、物质来源、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深部卤水主要是盐岩溶解作用形成的,其中不乏有沉积卤水的加入;其演化主要受控于蒸发和溶解的双重作用,同时白云岩化、酸性斜长石的溶解以及中酸性热液的淋滤作用也可能对该区卤水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辽宁义县萤石矿床成矿与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义县地区的岩浆期后充填热液交代型萤石矿床的成矿质量与构造的型式和性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证实,构造性质控制着形成萤石矿床的规模和质量。构造既是成矿热液运移通道,更重要的是提供有效的成矿贮矿空间。背斜构造成矿最好,成群出现近于平行的压扭性断裂构造破碎带次之,这两种性质的构造均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萤石矿床。而张性(张扭性)构造破碎带中只能见到规模较小的萤石矿化。  相似文献   
104.
东海西湖凹陷广泛发育中新世末形成的大型反转背斜,关于背斜成因前人多认为与外力作用有关,忽视了凹陷内部结构的影响.以重磁震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分布及其与凹陷基底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基底结构差异对反转背斜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新世末反转背斜与高磁性火成岩基底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且均具有南北分段差异.凹陷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中央洼陷-反转带内,反转背斜主要在火成岩基底东缘区发育;凹陷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东、西两侧边缘,反转背斜主要在边缘火成岩基底内侧发育.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压应力通过相对刚性硅胶边缘释放,控制挤压背斜褶皱的形成;表明不同岩性基底所产生的抗压强度差异能显著影响反转背斜分布.最终提出在挤压背景下,高磁性、高抗压强度的火成岩基底所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改变是决定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强弱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5.
岩溶热储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水,是广安市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的层。通过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对广安地区铜锣山背斜热储性质及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地温梯度值每百米为1.8~2.0℃,水温为26~42℃,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属于低温中性热矿水。②氢氧同位素显示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超过1 100 m,位于区域北部的大巴山一带,具有较远的补给来源及较长的径流途径。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解译成果和2 503 m地热钻井测温曲线揭示,牟家镇刘家沟村地下800~1 100 m存在低阻层和温度拐点,推测为导水断裂带。基于地热钻探认识、物探解译成果、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概化其地热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在高隆起背斜槽谷区渗入地下,沿溶隙、管道和构造通道自北向南形成深部径流,吸收岩石热量后成为热水,并于河流深切峡谷地段以天然温泉出露或以地热井形式被人工揭露。此项研究可为广安市地热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种子胎生是红树植物典型的适应特征之一。本研究以胎生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花蕾、种子和胚轴为材料,研究了胎生发育过程中繁殖体内源性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在胎生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显著变化,即在种子形成前的花蕾期最高\[(1.86±0.07) μg/g\],在种子期达到最低值\[(0.75±0.07) μg/g\],然后随种子萌发逐渐回升;GA3含量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先升高后降低,即在种子期最高\[(12.60±0.05 )μg/g\],然后随种子萌发逐渐降低\[(1.97±0.05) μg/g\];繁殖体可溶性糖含量随发育进程先升高后降低,在种子萌发早期达到最高值;淀粉含量始终呈现增加的趋势,并在种子萌发晚期达到最高值。在胎生过程中,桐花树繁殖器官的内源性ABA和GA3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表明,ABA和GA3通过对糖代谢的综合调控作用可能是红树植物胎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7.
济阳坳陷为一复杂叠合型盆地,其深部存在着许多难以准确识别的特殊构造。以渤古1潜山为例,由于受多期次构造叠加,形成了复杂的潜山内幕结构。同时,由于它又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场所,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钻井揭示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测井资料,恢复其地层剖面,并于这一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地层缺失、重复现象;然后结合区域特征对其进行构造分解,揭示了其形成背景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认为,渤古1的潜山内幕结构为一反“S”型倒转背斜,印支期形成的挤压逆冲—褶皱构造和燕山三、四幕强烈的张性正断层形成断陷对其改造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对雄武背斜南东翼地质矿产、化探、物探等工作成果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内金矿的成矿规律,对该区域内金矿的成矿远景进行预测,以期在该区寻找深部盲矿床。  相似文献   
109.
在桐峪地区的含金断裂带中,动力变质岩内大量出现的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条带、扭折等现象有力地证明它们是韧性断层。韧性断层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呈波浪状。波浪运动使金矿富集于其产状由陡变缓和平面的拐弯处。这类矿床可称之为动力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10.
张德仁 《地质论评》1948,13(Z2):255-257
(一)范围:本区西自汉阳琴断口起,东至武昌石灰洞止。在此东西延长约三十公里,南北仅三数公里之狭长地带内,计有美娘山, 黑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南王山,宝盖山,丁家山等高地。隐约相连,自成一构造单位。(二)构造:本区大致为一东西(北八十度西)走向之摺皱地带,每一背斜似均向南倒转,纵横方向皆有推移现象。因侵蚀甚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