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02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区阶地构造变形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对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晚第四纪阶地的研究表明,该区早第四纪以挤压褶皱、逆冲为特征的构造变形在晚更新世期间乃至全新世仍继承性地进行着,表现为横穿褶皱和逆断裂带的河流及冲沟阶地面的形成、阶地类型的转变、阶地级数的增多和阶地面被断错或发生拱曲变形.其中祁连山北缘大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92~2.00mm/a.老君庙背斜逆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15~2.56mm/a.白杨河背斜逆断裂带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0.32~0.58mm/a.  相似文献   
102.
在桐峪地区的含金断裂带中,动力变质岩内大量出现的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条带、扭折等现象有力地证明它们是韧性断层。韧性断层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呈波浪状。波浪运动使金矿富集于其产状由陡变缓和平面的拐弯处。这类矿床可称之为动力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3.
张德仁 《地质论评》1948,13(Z2):255-257
(一)范围:本区西自汉阳琴断口起,东至武昌石灰洞止。在此东西延长约三十公里,南北仅三数公里之狭长地带内,计有美娘山, 黑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南王山,宝盖山,丁家山等高地。隐约相连,自成一构造单位。(二)构造:本区大致为一东西(北八十度西)走向之摺皱地带,每一背斜似均向南倒转,纵横方向皆有推移现象。因侵蚀甚深,地  相似文献   
104.
波数域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中的圆滑滤波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波数域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提出在位场转换的向下延拓和求导过程中分别引入圆滑滤波因子,该方法增强了计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扩大了可延拓深度;通过模型实验和数据分析,确定了向下延拓和导数因子中圆滑滤波因子指数参数的取值规律,指出了欲求地质体越浅(深),采用的谐波数越大(小)的地质体质心埋深与谐波数N之间的变化规律;发现了均匀密度三度背斜模型和非均匀密度储油背斜模型与二度模型相似的GH场等值线特征,为地质体质心埋深计算及储油构造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5.
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6.
余善平 《西部资源》2022,(1):163-165
浙桐地1井,是一口布置在淳安—桐庐复向斜东辉向斜构造的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本文以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浙桐地1井为例,对钻探施工质量及目的层保护及井控质量等进行分析及论述,希望文中所述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7.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四川盆地中部古老的震旦系—寒武系发现了储量过万亿方的特大型油气田,前人研究揭示了乐山—龙女寺持续性古隆起的重要作用,提出德阳—安岳拉张槽(裂陷槽)的存在及其重要的控富生烃凹陷的作用,但其发展和演化以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在四川盆地大量野外工作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钻井和地震等地下资料,以盆地中西部为主要研究区,对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该区经历的构造-沉积记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研究揭示了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存在3期构造运动,对应桐湾运动的Ⅰ、Ⅱ、Ⅲ幕,分别对应灯影组三段/二段,麦地坪组/灯影组四段以及筇竹寺组/麦地坪组等界面及灯影组三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等层位。桐湾运动Ⅰ幕中发现了典型的重力流滑塌沉积及凝灰岩等火山活动记录,而桐湾运动Ⅱ幕和Ⅲ幕构造界面大部分地区具有叠合特点,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南部地区可见典型的碎屑流沉积和表生岩溶响应。三幕构造运动总体均表现为先隆起剥蚀再沉降充填的演化过程,隆起剥蚀区和沉降区具有一定的叠合性,并在四川盆地西缘地区形成了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的灯影组三段和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两期相对深水陆棚区域(前人称为拉张槽或裂陷槽),而该深水陆棚区也是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一段和二段的沉积中心区域。认为该相对深水区具有基底的持续继承性,并由灯影组三段至筇竹寺组沉积期具有幕式性活动增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构造活动的动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09.
发育在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的木什活动背斜是一南缓北陡的第四纪滑脱褶皱,背斜的最小地壳缩短量为0.7km,构造隆升幅度可达1.5km.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由一系列坡向北的反向断层陡坎组成,不同断坎间垂直位移分布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不论是整个北翼逆断层西段还是单条断坎,其垂直位移均呈东高西低的不对称分布,位移梯度东高西...  相似文献   
110.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育数级开阔平坦的沿轴向展布的河流阶地,阶地可划分为4期。利用阶地堆积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阶地面T2a、T3和T4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5.8±2.40)ka、(55.1±10.3)ka、(131.4±23.9)ka。伴随背斜的生长扩展,河流阶地面发生了横向和纵向掀斜,并形成断层陡坎和褶皱陡坎。木什背斜晚第四纪的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翼旋转机制进行的,估算其最小缩短速率为(1.6±0.3)mm/a,最小隆升速率为(1.9±0.3)mm/a。与此同时,沿轴向背斜发生了向东的侧向迁移和旋转。根据背斜垂直隆升与侧向扩展之间的关系,估算背斜在131~16ka期间向东的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较快,为 (14.6±3.6)mm/a; 自16ka至今,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迅速减小至(1.7±0.3)mm/a,背斜向东的迁移扩展可能已基本停止,而以侧向旋转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