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部中朝与华南(或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碰撞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近年关于这一板块边界划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成果趋向于认为京畿地块及其以南地区仍属中朝板块,苏鲁造山带并未延伸至整个朝鲜半岛。结合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下扬子区弧形构造的成因分析,支持板块碰撞的嵌入模式,并对嵌入模式的边界带进行了新的修订,即朝鲜半岛大多归属中朝板块,仅京畿地块西南局部归属扬子板块东延。郯庐断裂南段与朝鲜半岛Jooggaryeong断裂在黄海海域的延伸分别为下扬子向中朝板块嵌入的转换边界,两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印支期这两条断裂为碰撞的转换断裂,燕山期又发生了走滑活动,并向北延伸分叉。  相似文献   
2.
以基底古隆精细刻画为基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系断裂发育特征,并探讨断裂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指导区内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根据古隆起和骨干断裂展布特征,将平北区划分为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和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等3个次级区带。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和火山活动期次,厘定出平北区断陷期早、晚两期断裂系统。早期断裂以NE走向为主,控制古隆起发育。晚期断裂数量多、分布广,以NNE走向为主。在南强北弱的区域伸展背景下,断陷晚期断裂发育受早期断裂及古隆起影响,局部应力场发生扭动调整,在平湖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南部强伸展、中部张扭和北部弱伸展夹扭动3种不同应力场。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张扭性断裂组合及古隆起边缘受断层影响的牵引背斜是决定有利圈闭发育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通过平北区古隆起周边断裂精细梳理是圈闭搜索与评价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平衡剖面技术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合理性检验和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发展历史与现状表明,二维平衡剖面技术理论与应用已趋于成熟,真三维平衡恢复算法的精确实现和实际应用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详细总结二维平衡剖面技术原理和制作过程后,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为例,紧密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选择合理的剖面走向、采用变速时深转换,多次修改地震构造解释方案并最终制作平衡剖面。结果表明,合理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可检验地震构造解释的合理性并分析构造演化历史,指导油气资源勘探。  相似文献   
4.
通过西湖凹陷西北缘断裂体系、构造格局、火成岩演变等构造条件综合分析,首次明确了区内中始新世存在构造变革。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革在平湖组底界形成了显著的不整合,主要表现为削平、削超,愈向西邻近长江坳陷不整合愈发显著;构造变革前后西湖凹陷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杭州斜坡带主要表现为大断裂走向由早期差异到后期逐步趋同,最终导致早期分隔、多沉积中心在后期连片统一。认为中始新世这期构造变革作用的发生与周缘板块俯冲调整有关,构造变革期在时间上与西部印度板块俯冲引发高原隆升和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后撤作用相同步,是在西部挤压作用逐步增强背景下,盆地由整体拉张背景到西压、东张的差异化发育转变作用的主要响应。在西湖凹陷内这种构造变革作用具有广泛性,在平湖组与下伏宝石组地层的烃源岩特征上形成差异,对油气资源差异富集的贡献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东海西湖凹陷广泛发育中新世末形成的大型反转背斜,关于背斜成因前人多认为与外力作用有关,忽视了凹陷内部结构的影响.以重磁震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为基础,系统梳理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分布及其与凹陷基底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基底结构差异对反转背斜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新世末反转背斜与高磁性火成岩基底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且均具有南北分段差异.凹陷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中央洼陷-反转带内,反转背斜主要在火成岩基底东缘区发育;凹陷南段火成岩基底分布在东、西两侧边缘,反转背斜主要在边缘火成岩基底内侧发育.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压应力通过相对刚性硅胶边缘释放,控制挤压背斜褶皱的形成;表明不同岩性基底所产生的抗压强度差异能显著影响反转背斜分布.最终提出在挤压背景下,高磁性、高抗压强度的火成岩基底所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改变是决定中新世末反转背斜强弱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培  张田  唐贤君 《地质学报》2014,88(11):2033-2043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巨型汇聚的地带,也是全球汇聚中心,其东西两侧分别与特提斯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息息相关.总体来说,东海陆架盆地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弧后扩张,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汇聚、碰撞、楔入的远程效应,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作用”共同叠加、复合作用形成的弧后盆地.其形成机制符合被动扩张模式,向东的地幔流和软流圈下降流是导致弧后扩张的主要地球深部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7.
古近系原型盆地的恢复是关乎西湖凹陷主要勘探层系花港组和平湖组沉积体系和成藏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对西湖凹陷东缘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的合理认识是解决古近纪原型盆地难题的钥匙.受限于研究区薄弱的资料基础,创新性地通过重、磁、震资料综合分析以获取地质认识上的突破.研究表明钓鱼岛隆褶带早期为"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后期经历了强烈的岩浆增生改造.在结构上,隆褶带内T20界面之下主要由古老变质基底、岩浆岩体和残余洼陷充填层构成.隆褶带内的残余洼陷及地层具有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特征,这些地层主要为渐新世岩浆增生改造前沉积的始新统平湖组,局部为渐新统花港组,是古近系西湖凹陷原型盆地东缘残留的一部分.西湖凹陷古近系原型盆地东边界位于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范围内,为北东向雁列式分布的断裂,断裂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变换过渡.在钓鱼岛隆褶带岩浆增生过程中,岩体顺边界断裂上涌,"淹没"了原型盆地边界,原型盆地东缘地层经受了大规模隆升剥蚀,原有的构造面貌和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平湖斜坡带火山岩层发育构造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剖析平湖斜坡带八角亭组、宝石组火山岩层发育构造条件,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裂陷演化关系。在梳理火山岩岩性、赋存层位和同位素年龄基础上,提出A油气田区八角亭组为西湖凹陷早始新世裂陷初始期火山岩层,宝石组为早始新世末向断陷期正常沉积过渡的含火山岩夹层,而B油气田区火山岩层形成时间明显早于西湖凹陷裂陷时代;通过对比分析认为,B油气田区与其西侧台北坳陷、海礁隆起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处于同一裂陷构造环境,形成相似的侵入-喷发岩浆活动序列。据此,建立了东海盆地两期裂陷演化模式,发育于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第一期裂陷范围包括现今的台北坳陷及海礁隆起,发育于始新世的第二期裂陷范围主要为西湖凹陷,2期裂陷在平北B油气田区存在叠合区域。在此基础上,从构造环境的角度,提出平湖斜坡带平北B区古隆起之上是有利的凝灰质砂岩层分布区,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析平湖斜坡带八角亭组、宝石组火山岩层发育构造条件,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裂陷演化关系。在梳理火山岩岩性、赋存层位和同位素年龄基础上,提出A油气田区八角亭组为西湖凹陷早始新世裂陷初始期火山岩层,宝石组为早始新世末向断陷期正常沉积过渡的含火山岩夹层,而B油气田区火山岩层形成时间明显早于西湖凹陷裂陷时代;通过对比分析认为,B油气田区与其西侧台北坳陷、海礁隆起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处于同一裂陷构造环境,形成相似的侵入-喷发岩浆活动序列。据此,建立了东海盆地两期裂陷演化模式,发育于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第一期裂陷范围包括现今的台北坳陷及海礁隆起,发育于始新世的第二期裂陷范围主要为西湖凹陷,2期裂陷在平北B油气田区存在叠合区域。在此基础上,从构造环境的角度,提出平湖斜坡带平北B区古隆起之上是有利的凝灰质砂岩层分布区,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