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1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53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1384篇
海洋学   339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67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50年   4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194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林寺山组是胶莱盆地莱阳群底部重要的地层单元之一.准确限定其沉积时代与物源性质对于客观重建华北陆块东部晚中生代大地构造格局以及周缘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晚中生代的折返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以莱阳盆地蛇窝泊地区莱阳群林寺山组细砾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锆石U-Pb测年与锆石稀土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并获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林寺山组细砾岩中最小一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9±1 Ma与127±5 Ma,结合区域上不整合于莱阳群之上青山群火山岩锆石谐和年龄为119±1 Ma,推测蛇窝泊地区林寺山组沉积时代介于127~119 Ma.(2)蛇窝泊地区林寺山组细砾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变化于2 858~126 Ma之间,并以新太古代晚期与白垩纪早期碎屑锆石为主.前古元古代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胶北前寒武纪变质岩,表明胶北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至少在白垩纪早期已折返至近地表.(3)160~120 Ma岩浆型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胶东同时代的中酸性侵入体,暗示在白垩纪早期至少部分160~120 Ma中酸性侵入体已抬升至地表.(4)林寺山组发育少量的二叠纪(280 Ma)和印支期(213 Ma)变质锆石,表明胶东地区可能存在二叠纪约280 Ma区域变质-变形事件,同时暗示早白垩世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已经折返到地表.   相似文献   
112.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3.
为了解决微米铁的重力沉降问题,提高微米铁修复地下水Cr(Ⅵ)污染的原位修复效果,本文利用黄原胶对微米铁进行改性,并通过沉降实验探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稳定性,同时选择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黄原胶改性微米铁去除地下水Cr(Ⅵ)污染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当黄原胶的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5、2.0、2.5、3.0、6.0 g/L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悬浮稳定性逐渐得到加强,在5 h沉降实验结束时,对应的相对分光光度值分别为0.05、0.25、0.46、0.57、0.65、0.73和0.87;黄原胶具有抑制微米铁吸附Cr(Ⅵ)的能力,其可促进Cr(Ⅵ)的还原,提高Cr(Ⅵ)的去除率;随着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Cr(Ⅵ)去除率分别为33.4%、41.2%、47.4%、51.1%、53.0%、63.9%和64.1%;6.0 g/L黄原胶改性的微米铁浆液具有最佳的悬浮稳定性,黄原胶的投加提高了微米铁的反应活性,但当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超过3.0 g/L时,其对Cr(Ⅵ)的去除率没有显著提高;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越大,黄原胶的缓冲作用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4.
芦涛  邓冰 《气象知识》2019,(3):69-71
本溪市地处辽宁中东部山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城市,属北半球中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条件过渡性强,气候生物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基本类型占全国全部类型的54%,是我国北方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类型丰富的独特区域。  相似文献   
115.
漂浮植物修复技术净化城市河湖水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阐述了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技术原理、特点与系统组成, 研究了在该系统中种植美人 蕉和旱伞草2 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这些植物对城市河湖水体中氮、磷等的净化效果。尝试了将 漂浮栽培植物与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结合起来, 并研究了植物与生物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质的改 善效果。结果表明, 美人蕉和风车草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漂浮栽 培植物与软性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中CODMn 的去除率达46%以上。  相似文献   
116.
福建闽江水口库区飘浮植物覆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蔡雷鸣 《湖泊科学》2006,18(3):250-254
为了探索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2000年9月在南京市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区内,开展了隔离外源污染、覆盖底泥和种植水生植物对湖泊水质平均水平和水体脉动强度影响的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围隔隔离外源污染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湖泊TN的平均水平,但难以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覆盖底泥控制内源污染难以改善湖泊水质的平均水平,并且难以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种植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全面改善湖泊水质的平均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生长与湖水营养盐浓度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对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在控制外源污染降低营养盐浓度的同时,应恢复湖泊原有的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7.
概述了拟建胶莱运河工程附近主要发育的海水入侵、风暴潮、水灾和旱灾、地震砂土液化、水资源缺乏、地表水污染等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探讨了拟建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风暴潮、海水入侵、地下水环境变化、土地盐渍化和岸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或环境问题。对工程建设前的预研究内容提出了建议,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措施。  相似文献   
118.
裙带菜褐藻糖胶的分离及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裙带菜为原材料,采用水提法从裙带菜中分离褐藻糖胶,Sevag法去蛋白,乙醇分步沉淀法进行初步纯化。结果表明裙带菜褐藻糖胶的最适提取温度为80℃,时间为8 h,加水量为1∶30,在最适条件下的提取率为1.72%,蛋白质含量为5.44%。同时本研究对部分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是特性粘度为5 m pa.s,pH为8.50,含有硫酸基。  相似文献   
119.
荆山群禄格庄组是胶北地体古元古代变沉积岩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准确测定其原岩沉积时代与物质源区,对进一步探讨荆山群与粉子山群之间的成因关系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以山东莱阳沐浴店地区出露的禄格庄组长石石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石石英岩中碎屑锆石内部矿物包体、阴极发光图像、LA-ICP-MS U-Pb定年与稀土元素组成的综...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