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7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测绘学   519篇
大气科学   385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120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71.
天目山泥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浙江天目山泥炭剖面的高密度采样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4 ka BP以来的古植被特征和古环境演化历史.天目山3200 a BP之前,气候温和适度,晚期变冷变干,为中全新世末气候波动的过渡时期.3200~700 a BP,有机碳δ13Corg值在波动中降低,气候出现多次急剧冷暖变化,指示了几次温暖与寒冷事件.700 aBP以来,有机碳同位素迅速正偏,表明又一暖期的出现,到了后期气温又有所降低,植被转化为草原草甸景观.天目山地区近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研究资料相一致,但又有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72.
晚中新世C4植被扩张的过程和驱动机制是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这一生态格局的转变在亚洲中纬度地区的扩张范围尚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与高原隆起关系的清晰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河湖相沉积保存了晚新生代连续的古生态演化记录,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载体。本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已具有古地磁年代的、厚度约6200 m的大红沟剖面河湖相地层,通过有机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分析,恢复了高原东北缘约20.5~4.4 Ma的植被演变历史。结果发现,大红沟剖面典型样品正构烷烃C27、 C29和C31组分含量占总含量的绝大多数,且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指示陆生高等植物是该剖面河湖相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大红沟剖面有机碳同位素记录指示中新世-早上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系统以C3植物为主且晚中新世没有出现C4植被的大规模扩张,这与低海拔的中国北方晚中新世C4植被大规模扩张的观点不同。晚中新世较低的大气CO2  相似文献   
973.
为揭示干旱风沙区植被重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生态防护体系的植被重建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植被重建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植被恢复重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区与流沙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均以放线菌门(58.53%~67.85%)、变形细菌门(16.53%~19.68%)等为优势类群;优势菌属包括诺卡氏菌属、甲基柔膜菌属、微红微球菌属和微枝型杆菌属。与流沙区对照相比,植被重建区显著增加了土壤大部分菌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植被恢复重建后土壤pH、电导率及盐分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在植被重建区浅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显著高于流沙区。因此,对于沙漠公路生态防护体系而言,植被重建能显著改善其浅层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水平,是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74.
植被覆盖对暴雨型滑坡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根据遥感资料、地形数据和历史观测资料等,以江西省为例,分析了森林植被覆盖率、森林生物量和暴雨型滑坡的空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对大气降水的截留作用。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植被覆盖对滑坡的影响,认为植被覆盖程度高、生物量多和植被覆盖差、生物量低的中低山区,都可能发生滑坡灾害。不同林冠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减缓了降水对斜坡的冲刷,但当降水强度达到或超过暴雨强度时,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减小。同等地质环境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低,滑坡较易发生,但当降水强度较大时,特别是达到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的临界值时,植被对滑坡体的重力作用则更加重了滑坡的发生。植被覆盖对滑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强度。高森林覆盖区发生滑坡的雨量临界值大于森林覆盖率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975.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流域NDVI进行计算的前提下,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流域NDVI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空间上,流域NDVI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下游与中游的部分地区,而流域中上游与源头NDVI值相对较小。在流域DEM的支持下,把流域站点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等数据采用Kriging方法插值成与流域NDVI相一致的空间Grid数据。流域NDVI与降水量、平均气温的关系进行F检验与双样本方差分析结果P=0,表明其相关分析的可信度较高。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对其进行了线性与对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流域NDVI与降水量的平均线性相关系数达0.8,对数相关系数为0.71;流域NDVI与流域平均气温线性相关系数为0.77,对数相关系数为0.7。  相似文献   
976.
黄河中游的侵蚀环境与植被恢复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瞩目。在保证蓄水拦沙效益基础上,提高林、草保存率,使植被恢复得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是黄土高原环境整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流域、重点县水文监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地表覆被、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及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了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自然与人文要素对流域侵蚀产沙的综合影响和因子的权重分析,并利用天然降雨植被生态需水适宜性系数和林、草恢复度的概念,重点探讨了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尤其是多沙粗沙区退耕还林等土地利用方式宏观格局变化与植被恢复前景。研究表明,在植被生长主要依赖天然降雨的黄土高原,生物措施(植被类型)要与自然带相适应,应根据植被恢复度和植被生态需水适应性系数来进行宏观植被的恢复与实施。这是目前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进行水土保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减少垦殖率与保证老百姓的基本农田、造林种草与植被类型的自然适应性、以及控制泥沙作用中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合理布局等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77.
中国北方几种灌丛群落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中国北方20个典型灌丛群落主要花粉类型的百分比与植被盖度关系表明:除蒿及沙棘外,其它灌丛群落中,优势植物种的花粉百分比多低于20%。灌木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研究表明:皂荚花粉为适中代表性类型,对植被指示明显。苦豆子、霸王柴、荆条、四合木、锦鸡儿、鼠李、绣线菊、虎榛子、榛、白刺、柽柳、柳等为低代表性类型(R值低于0.3),对植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沙棘、蒿属、藜科花粉为超代表性类型(R值高于1或O值高于0.5),对植被也只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虎耳草科、豆科花粉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978.
TM影像的植被类型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宝汉天然气管线遥感解译项目为例,介绍了在山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中,应用TM影像对植被类型信息提取的方法,以ArcGIS9.0,ERDAS8.6,ARCVIEW3.2a,EXCEL作为数据平台,研究区周边植被分布特点。该方法可以缩短调查时间,减轻外业调查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环境调查和专业制图的要求。TM图像对植被覆盖类型的定性、定量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环境调查和专业制图的要求,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完全可行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79.
基于NDVI的三峡大坝岸边植被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破坏很明显,尤其是岸边带附近。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图像,采用NDVI序列计算植被覆盖度,通过比较三峡大坝蓄水前后1978、1999、2006年3个时期坝区9月份岸边3km缓冲区的植被覆盖度特征、动态变化,描述了研究区各年份植被覆盖分布以及近30年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同时,从面积角度定量,采用分级分析了变化大小,并应用统计学的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覆盖度样本进行了检验,得到如下结论:近30年间,三峡大坝岸边带植被覆盖变化显著,1978~1999年时间段,由于大坝工程建设植被破坏程度较高,有植被覆盖的区域面积下降了3.31km2;1999年至2006年时间段,在有8km2的淹没区情况下,有植被覆盖的区域仅下降1.57km2,说明植被恢复较明显。近30年间,三峡大坝植被覆盖度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0.
登封市不断加大铝土矿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形成铝土矿开采新格局。截至目前,该市已关闭铝土矿多余井坑132个。2007年8月份以来,登封市国土、公安、电业、环保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密切配合,按照"切断电源,拉倒井架,填充井筒,拆除地面设施,收缴爆炸物品,恢复地表植被"的标准,先后投资110多万元,出动铲车30台次、挖掘机28台次,对有证的多余矿井和无证的非法矿井依法进行关闭。此次铝土矿资源整合治理涉及大冶、徐庄、白坪、大金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