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738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相似文献   
112.
山东金青顶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深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青顶金矿床位于山东牟平-乳山金矿带将军石-曲河庄断裂的南端,矿床围岩为昆嵛山花岗岩,属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以及控矿构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构造活动至少划分为4期,基本控制着矿体的定位与分布。深部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表明,矿体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分带性,且在已知矿体下方出现近矿晕、前缘晕及尾晕特征指示元素构造叠加晕强度升高趋势。结合矿体在断裂中分布的规律以及原生晕特点,对金青顶矿床深部第二富集段进行了预测,推断在-1100m下有第二金富集段存在,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3.
区域变质作用、韧性剪切作用和超高压变质作用为SiO2富集创造条件,印支期-燕山期的构造活动为石英脉富集定位创造构造环境。东海群地层、韧性剪切带、超高压变质带为石英脉的形成提供了SiO2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14.
抚顺地区金矿氧化带中金的次生富集特征十分明显,可划分为氧化淋滤贫化带、次生富集带、原生带三个带。次生富集带中金的富集原因主要为原生金矿中的金矿物在氧化环境下溶解或形成胶体金,迁移至有利于汇集的还原环境时发生沉淀并富集。  相似文献   
115.
广西资源县云头界钨矿异常区多被表土覆盖,局部出露钨矿化。据钨重砂矿物化学性质较稳定,风化剥蚀后迁移距离较近,而异常区表土覆盖不厚的特点,采用次生晕化探方法对云头界钨矿异常区1.4km2开展化探扫面找矿。根据8条化探剖面线共575个样品分析结果,圈出了6个钨异常区,在其中4个钨异常区施工槽探工程,都发现对应的石英脉型钨矿体。这揭示了该区矿体与次生晕异常的分布具有非常一致的对应关系。次生晕化探异常表明,该矿主矿脉沿走向长度超过1km,矿床规模可望达到中型。常规次生晕法在云头界钨矿异常区找矿效果明显,这对华南风化土层覆盖区钨矿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6.
李旭芬 《地质与勘探》2010,46(3):392-399
三甲金矿床位于胶东半岛东部的牟乳金矿带内岔河—三甲断裂的南端,其围岩主要为古老变质岩和昆嵛山花岗岩,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本文通过对矿床控矿构造空间形态、活动期次、力学性质以及围岩蚀变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三甲金矿主要受控于主断裂,其内不同期次的次级断裂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控矿断裂至少经历了三期应力改造,早期为压扭兼张扭性的右行剪切变形,中、晚期以张性裂隙为主-形成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后期为压扭性裂隙内部充填形成石英+碳酸盐+多金属硫化物。进而总结了矿体在断裂带中分布的规律性。深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甲金矿的矿石类型、矿石矿物组合具有垂向分带的特征,矿物组合逆向分带与地球化学原生晕所指示的深部成矿叠加相一致。结合矿体在断裂中分布的规律以及原生晕特点,推断三甲金矿在-506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段的存在,此次研究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7.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及碱性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储层物性资料,通过对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岩性上以玄武岩、安山岩及其过渡岩性为主;②岩相上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之碎屑流亚相及爆发相内部的"岩体内松散层"次之;③次生储集空间往往叠加在原生储集空间之上,孔、洞、缝交织在一起形成有效储集空间;④储层物性整体表现出以安山岩类最好、玄武岩类次之的特征;⑤由浊沸石化、钠长石化、钠铁闪石化、菱铁矿化和SiO2溶解现象证明了石炭系火山岩中碱性流体的存在,其碱交代作用使储层中矿物组分迁移,为储层形成奠定了矿物学基础;⑥碱性成岩作用在石炭系火山岩中普遍存在,其"上硅下碱"的垂向分带规律形成和保存了大量次生孔隙,为次生孔隙带的发育奠定了基础;⑦流体在储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形成揭示了一种"碱性+酸性"叠加溶蚀的火山岩储层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8.
汶川地震后,小岗剑沟由于滑坡、崩塌产生了大量松散物质,其地势陡峻,暴雨频率高,2009—2011年连续暴发10场泥石流,损毁公路,规模大时会堰塞绵远河,形成以频发性泥石流为主的典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2012年完成泥石流治理工程,同年8月小岗剑沟再次发生泥石流,破坏了部分工程。以小岗剑沟为例,通过整理现场采集的图片和数据,并对比以往资料,研究次生山地灾害链链式反应过程以及经过工程治理后的灾害链人工断链效果。研究表明:小岗剑沟频发型次生灾害链的衰减不仅体现在引起下一级次生灾害的土石方量逐级减小上,而且体现在随时间变化的灾害激发条件提高上;虽然泥石流发生条件提高,但由于泥石流沟沟床不断被切深,小岗剑沟危险性随着可动势能增大而逐年增大,人工断链失败后,沟床再次下切,建议使用阶梯-深潭结构增加沟道阻力,保护沟道底部,避免可动势能继续增大;对比小岗剑沟、文家沟和红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发现灾害链总能量与投资正相关,要根据灾害能量进行合理投资,当能量到达一定量时,单位能量所需要的投资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9.
西部测图工程以"丰富产品种类,拓展服务领域"为设计宗旨,力求地图新产品开发,在传统4D产品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地物地貌特征补充了地形图要素内容,开发研制了影像地图、晕渲地形图新产品。本文针对原有地形图在表达西部地物地貌特征方面的不足,介绍了西部测图工程中地图新产品的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包括地形图要素扩充内容与制图表达、影像地图产品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晕渲地形图产品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等技术内容。地图新产品设计与表达技术已应用在西部测图中,指导生产了我国西部首批1:50000地形图、影像地图和晕渲地形图产品,丰富了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产品种类。  相似文献   
120.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