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839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赣州盆地位于钦杭(钦州—杭州)结合带南侧华夏陆块西部,由晚白垩世早期红色碎屑沉积岩系组成,其底部夹有一套玄武岩,全岩Si O_2含量为46.50%~48.13%,具有钠质高镁特征(Mg O=15.47%~18.24%,Mg~#=74~77,K_2O/Na_2O=0.22~0.39)。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出轻稀土富集右倾,没有明显的Eu异常的特点,表明岩浆没有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特别是Ta、Nb、Ti亏损不明显,Cr、Ni的含量分别为235×10~(-6)~617×10~(-6)、157×10~(-6)~493×10~(-6),与原生岩浆的Cr、Ni含量接近,Ba/Nb值(13.51~23.18)和La/Nb值(0.82~1.03)表明源区有富集地幔组分;Sr—Nd—Pb—O同位素显示出源区性质具有EMⅡ型富集地幔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岩具有原生岩浆性质,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为中生代华夏陆块EMⅡ型岩石圈地幔提供了准确的证据。由赣州盆地晚白垩世构造背景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本区玄武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条件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62.
扬子西缘东川落雪地区元古宙地层中3890 Ma锆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技术,在扬子西缘滇中东川地区古元古界阿不都组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中发现了1颗冥古宙锆石,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其核部的207 Pb/206 Pb年龄为3890±47 Ma,此年龄被解释为岩浆结晶,Th/U比值为0.34;变质边的207 Pb/206 Pb年龄为3561±45~3616±55 Ma,Th/U比值为0.07~0.19.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测定给出了176 Hf/177 Hf=0.280317~0.280451,εHf(t)=-4.6~0.6(平均值为-2.5),TDM1=3861~3980 Ma,TDM2=4036~4106 Ma(平均值为4059 Ma).这颗锆石为扬子陆块目前发现的最老锆石,其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说明扬子陆块存在4.0 Ga的地壳增生作用及古老陆壳的再循环;结合前人同位素研究资料,说明扬子西缘东川落雪地区元古宙时同华北陆块可能具有亲缘性;本次的发现,为扬子陆块寻找冥古宙和始太古代物质实体提供重要依据,也为认识地球早期大陆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新信息.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以华北陆块东部早白垩世滁州闪长玢岩和管店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报道了新的全岩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果,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滁州闪长玢岩中锆石发育振荡环带,管店石英闪长岩中锆石具条痕状吸收的特点,它们均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滁州和管店闪长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28±1Ma和130±2Ma,表明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滁州和管店闪长质岩石具有类似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整体具中等的SiO2含量(58.55%~60.12%)和富MgO(4.43%~5.10%,Mg#=57~61)的特征,Na2O/K2O比值为1.20~1.47,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并具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δEu=0.85~0.93)。它们具高的Sr(575×10-6~1035×10-6)和低的Y含量(10.2×10-6~15.3×10-6)以及高的Sr/Y比值(57~69),属于埃达克质岩石。此外,滁州和管店闪长质岩石具有类似的Sr-Nd以及锆石Hf同位素的特征,滁州闪长玢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介于0.7061~0.7066之间,εNdt)值为-17.7~-16.9,锆石εHft)值变化于-23.1~-19.1之间,而管店石英闪长岩的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46~0.7059,εNdt)值为-18.7~-15.8,锆石εHft)值为-25.6~-20.0。综合上述,滁州和管店闪长质岩石均属于高镁埃达克质岩石,起源于拆沉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形成于早白垩世华北东部陆块拆沉作用下的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64.
内蒙古哈珠幅(K47E011011)1∶50 000地质图是在《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和行业统一标准及要求下,以造山带填图理论为指导完成的重要成果图件之一。图幅基于前人地、物、化、遥等成果资料,采用预研究、遥感解译、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实测等技术路线和方法,详细填绘了北山造山带白山岩浆弧哈珠地区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对区内侵入岩进行详细解体,建立了侵入岩岩浆演化序列。重点对区内出露的石炭系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建立了地层综合柱状图。哈珠幅(K47E011011)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内容包括了14个正式填图单位、1期岩浆事件(石炭纪)和2期构造变形事件,4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122 MB。该图是对北山造山带石炭纪红石山洋南向俯冲形成的岩浆弧结构的详细刻画,包含了构造、沉积、岩浆演化等多种地质要素和属性特征,对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对区域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5.
内蒙古哈珠东山幅(K47E011012)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在充分利用1∶200 000区域地质、1∶50 000矿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技术标准,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结合遥感、物化探、路线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等多种手段综合填绘而成,是内蒙古北山地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成果图件之一。图件详细填绘了白山岩浆弧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组合特点,对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等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区内的侵入岩划分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两期,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岩浆演化序列。新获得白山组一批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资料(298.7~327.9 Ma),限定其形成时代为石炭世。提出了区内石炭纪的岩浆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陆缘弧环境,中晚二叠世北山地区已转入造山后伸展阶段的认识。该数据库是哈珠东山幅配套的数据文件,包含6个正式地层单位、2期岩浆事件和2期构造变形。采集薄片分析样品94件,岩石全分析样品19件,锆石U–Pb年龄样品10件,化石样品7件,基本化学分析样2件,新发现矿化点1处。这些数据反映了北山地区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示范性成果,对后续填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为研究北山地区古亚洲洋的俯冲极性及构造演化提供依据与关键性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6.
王志华  王凯  杨博 《中国地质》2021,48(S1):79-88
甘新交界黑山梁幅(K46E015018)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在充分收集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吸取中澳合作填图和中加合作填图经验基础上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果。调查路线的设计部署以垂直构造线的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不着重强调路线密度,以最大限度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为目的,达到精细刻画地质体的目标,最终形成地质图数据集,数据量约为166 MB。本次调查将多种遥感影像资料充分应用到路线地质调查过程中,在中天山原划前寒武纪地质体中解体并厘定出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新元古代闪长质片麻岩以及早古生代弧岩浆岩组合,对其展布范围和时代进行了约束;详细填绘了中天山南缘构造混杂岩的组成和变形特征;精细刻画了红柳河一带中天山及其南缘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图幅的表达尽量实现地质体的展布、属性和演化特征的多层次表达,达到了客观性与认识性的统一,实现了构造—岩性实体填图。本数据集的形成为讨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构造演化以及东天山和北山的构造衔接关系提供野外地质证据。数据集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对于后续地质调查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7.
内蒙古巴彦哈拉幅(K48E021017) 1∶50 000地质图是在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依据《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和行业统一标准及要求,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大比例尺填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在野外地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自查、互查及项目组抽查等方式对数据质量进行了监督,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靠。在填图数据采集完成的基础上,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标准》(DD 2006—06)为标准,建立了巴彦哈拉幅(K48E021017) 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详细表达了不同地质体的基本属性。本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 格式,包括12个正式填图单位、6期岩浆岩事件、8期构造变形事件以及9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数据量为210 MB。图幅采用造山带填图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图面表达中突出了多期构造形迹及其产状要素,全面反映了填图区自古元古代以来的多期构造变形样式及时代。同时开展了复杂构造区地质填图方法指南的编写,为系统构建构造地质填图新方法提供重要依据。该图幅为构造试点填图图幅,在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图幅展评中荣获“特优图幅”奖。  相似文献   
68.
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对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和基质的时代、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构造属性,并厘定出1~0.9 Ga、860~820 Ma和800~760 Ma三期俯冲增生杂岩,构建了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3阶段俯冲增生的弧盆演化模型。本数据库包含33个沉积地层单元、53个变质岩地层单元和3个侵入岩单元,数据量约为305 MB。该数据库充分反映了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为揭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69.
前寒武纪微陆块是北山—阿拉善北部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分,旱山、雅干和珠斯楞—杭乌拉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是否存在学界尚存争议.居延海介于北山造山带北部和阿拉善地块北缘的构造衔接部位,受限于巴丹吉林沙漠覆盖,岩石露头极少,我们通过钻井工程,钻遇一套晚石炭世碱性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揭示,该花岗质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12±1)Ma(MSDW=0.46,n=18)和(315±2)Ma(MSWD=0.93,n=15),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8~+4.4之间,平均值为+2.2,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048~1267 Ma,平均值为1183 Ma,具有古老地壳的源区属性.通过与旱山构造带、雀儿山构造带、雅干构造带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的晚石炭世花岗质岩浆对比分析,结合旱山构造带、雅干构造带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0.9 Ga花岗质岩石的出露以及区域上的重磁资料解译,我们认为旱山、雅干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存在中—新元古代地壳,且可开展进一步的衔接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70.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field,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CBM sca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testing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authors used the high-tech technologies such 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CT scanning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itu and integrity of rock samples and acquire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T scanning experiments of coal samples were carried out to rapidly obtain the pore typ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effective poros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re fissures and other refined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amples of middle and low rank coal in Shenfu block and high rank coal in Shizhuangnan block. So a set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that can be applied to coal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coal rank was 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