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71.
通过对永耒向斜下三叠统张家坪组中、下段分界标志的砾屑灰岩的岩性描述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确认其在区内是特征明显的唯一砾屑灰岩标志层,并确认该砾屑灰岩对中深部找煤勘查工作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
田超  宋昊  郑懋荣  李圻 《贵州地质》2022,39(1):30-38
贵州荔波-独山地区含铀煤系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底部黑色介壳灰岩层及深灰色硅质灰岩之上,属贵州省丹寨-三都-独山碳硅泥岩型、煤岩型铀成矿带,已发现2个达到工业品位的小型煤岩型铀矿床.本文对含铀煤层开展了地质地球化学、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与成因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北至南岩相及铀富集规律呈有规律变化,即北部海湾沼泽相矿...  相似文献   
73.
黔西滇东典型矿区含煤地层热演化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研究黔西滇东地区构造特征、含煤地层发育及受热背景等基础上,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技术,探讨了格目底向斜及恩洪盆地含煤地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揭示出含煤地层成熟演化的阶段性。研究表明:黔西滇东地区煤变质作用主要受该区的沉积埋藏、岩浆热液和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控制,煤变质作用很不均匀;含煤地层被分割于众多独立次级向斜单元,总体上具有向斜控气的构造特征;格目底向斜晚二叠世煤现今处于焦煤—瘦煤阶段,镜质体反射率达1.7%左右,恩洪盆地则为气煤—肥煤阶段,镜质体反射率约1.0%。   相似文献   
74.
黄陵背斜、秭归向斜是三峡地区构造地质研究热点之一,前人将其划归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部分,认为是东西向构造后期改造的结果;分布于此区的仙女山断裂是否穿越长江也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澄清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角度,在大量野外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当阳向斜、仙女山断裂同属统一的构造体系,其形成和演化与中国东西部构造格局的变迁一致,黄陵背斜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特点,秭归向斜具有前陆挠曲型盆地构造属性;仙女山断裂形成之初具有传递断层的属性,后期又经历了引张、挤压演化过程,不存在跨越长江向北延伸的问题;受秭归向斜沉降幅度以及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复合影响,在研究区形成3个滑坡聚集区,分别为贾家店滑坡聚集区、八字门向家店滑坡聚集区、兴山县城附近滑坡聚集区.  相似文献   
75.
织金矿区大冲头井田地处纳雍织金凹褶断束东翼阿弓向斜的中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NE的不对称向斜,断层发育,以走向NE、落差〈20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四个角、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及南东翼煤系地层较浅部位,对+1 350m水平以上的煤层有影响;褶皱主要分布在阿弓向斜南东翼和井田东北、西南角,挤压带次级褶曲对煤层影响较大。井田的四角部位和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为复杂构造,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井田构造基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区内中小型构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6.
贵州印江朗溪岩溶槽谷龙洞湾泉流量衰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隔槽式向斜岩溶槽谷轴面南东侧的龙洞湾岩溶泉流量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泉口设置复合堰、安放水文气象自动监测仪,获取了该泉降雨量和相对水位的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数据,并采用水力学公式计算了泉流量,分析了降雨过后岩溶泉流量的动态特征,再利用分区间指数函数衰减方程确定了该泉所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亚储水量,结果发现:(1)龙洞湾泉流量峰值滞后时间受降雨过程特征影响较大,当降雨量大或前期有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短;当降雨量小或前期无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长;(2)强降雨后,龙洞湾泉流量的衰减可分为三个亚动态,且衰减系数的差异较大,第I亚动态和第II亚动态的衰减系数分别是第III亚动态的11倍和3倍,这表明其三重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明显;(3)龙洞湾泉的含水介质具有不均匀性,以管道流和裂隙流为主,岩溶发育强烈。   相似文献   
77.
周春光  龚玉红 《湖南地质》1996,15(2):98-102
湘中地区碳酸盐广泛发育,其中含煤向斜盆地的岩溶发育特征,受岩性,地貌,水文,构造运动等多因素控制,并具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性。而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发生岩溶地下水排泄区。  相似文献   
78.
文章总结了河南省金矿床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并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从连续介质物理的角度探讨了深部构造对金矿的控制机制和金成矿的深部构造条件,指出了新的金找矿区段。  相似文献   
79.
80.
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对同碰撞岩浆侵位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二七   《岩石学报》2006,22(3):558-566
同碰撞岩浆作用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种类型岩浆岩广泛分布于高原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中,其中有的来自地幔,不过规模都不大,它们是如何穿过异常厚的地壳侵位到近地表或喷出地表,这还是个未解之谜。根据构造分析,这些岩浆岩均侵位于新生代向斜构造中,例如侵入于高原东南边缘的楚雄复向斜、兰坪.思茅复向斜和老君山向斜的碱性岩,侵入于高原南缘的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向斜的片麻状花岗岩以及喷出于高原北部巴颜喀拉和雁石坪复向斜的安山-玄武岩。文中通过一个力学模式,说明这些岩浆岩的侵位受控于地壳应力场特征,即:向斜构造的下部承受的是张应力,地壳发生减薄和张裂,下地壳或上地幔熔融物质以此为通道发生向上的侵位。不过,因向斜顶部地壳承受的是挤压应力,地壳发生挤压缩短,所以只有少量岩浆能侵位到近地表并发生变形。与此相反,背斜构造的下部地壳产生的是挤压应力,阻止了下伏地壳内岩浆的侵入。因此,岩浆的侵位一般不会沿背斜发生。这一力学机制解释了为什么青藏高原规模很小的同碰撞岩浆能穿过异常厚的地壳沿一系列向斜构造侵位到近地表或喷出地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