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1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59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441篇
地质学   1744篇
海洋学   37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对美国在采页岩气赋存场所的对比分析发现,页岩气主要分布在由阿巴拉契亚逆冲断裂带、沃希托(Ouachita)逆冲断裂带、拉腊米逆冲断裂带所围的前陆盆地中.究其原因,前陆盆地下部地层通常为厚度较大的富含有机质的克拉通时期的沉积,它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前陆盆地的上部地层通常受后期冲断褶皱的挤压,由此引发的构造热事件为下部烃源岩的成熟和页岩层天然裂缝的产生提供了热力学条件.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的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主要烃源岩,其中,西南部泥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富、成熟度高等特点,与福特沃斯前陆盆地Barnett页岩相似,因此,推测鄂西前陆盆地西南部为页岩气赋存的有利场所,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92.
《干旱区地理》2008,31(2):297
新疆能源网消息:据中石油集团相关部门披露,截至2007年底,塔里木油田生产天然气150多亿m^3,成为我国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区。有关人士称,该油田仅用不到20年就建成全国第一大产气区,这在中国天然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断层气探测方法在深隐伏活断层探测中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层气探测方法是活动断层探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在浅覆盖地区活动断层初勘阶段是有效的。 但在第四系厚覆盖地区开展活断层探测, 断层气方法是否有效或怎样做有助于提高该方法的有效性, 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本文利用天津地区断层气实测的丰富资料, 并与人工地震、 钻孔勘探、 样品年代学测定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论证了断层气方法在深隐伏活断层空间位置、 断层活动性判定和断层分段中的有效性。 并依据实际工作经验, 给出了提高断层气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有效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94.
关于钼作用条件下的煤中有机质生烃特征和演化过程,目前知之甚少。为此,利用黄金管高压釜装置,以原煤中添 加单质钼的方式,开展了催化生气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无论加钼与否,煤样气态烃和单体烃气的产率均存在一个生成高 峰,在模拟镜质组反射率大于4.0%之后的极高成熟度阶段仍存在较大的甲烷生成潜力;当模拟镜质组反射率小于3.0%时, 添加的钼对煤中有机质生气具有微弱的抑制效应,此后阶段中才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原煤与加钼煤样甲烷产率之间的 相互关系与气态烃总产率大致相似,加钼煤样乙烷产率在镜质组反射率大于3.0%之后高于原煤,加钼条件下丙烷-戊烷的 产率在其生成高峰之后略高于或约等于原煤。分析认为,添加的钼没有参与煤中有机质的早- 中期热降解生烃过程,但对 晚期热裂解生气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效应,原因可能在于煤中催化反应空间在不同的成熟演化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5.
开发了适合城市环境下的应急重气扩散模型——SLAB_URBAN模型,该模型能够对城市环境下重气的传输扩散过程进行模拟。模型的原理基于重气扩散浅层理论,采用了新的城市边界层和扩散参数的参数化方案。该方案考虑了城市冠层内特有的风和湍流扩散的特征,能够体现城市边界层和湍流对重气扩散的影响。对美国盐湖城Urban2000的城市扩散试验进行模拟,主要验证下风方向观测弧所观测到的气体最大小时平均浓度与源释放速率的比值。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比较好地模拟出下风方向上浓度的分布特征。另外,与国外同类城市扩散模型的比较来看,SLAB_URBAN模型的模拟能力居于前列。  相似文献   
996.
两元混合天然气定量研究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付启  金强 《沉积学报》2005,23(3):554-558
确定端元气混合比例是混源气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两元混合天然气为例,首先要分析混源成藏的地质条件,以确定可能的气源岩;然后根据源岩生气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建立端元气与混源气的地球化学模型,确定混源气的混合比例与源岩成熟度;最后将结果用于混源成藏过程分析,提出混源成藏的地球化学机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混源气。从混源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着手,利用天然气中甲、乙烷百分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混合比例估算模型,并绘制了估算图版。对靖边等气田13个天然气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混源气混合比变化很大。除去全为煤成气(陕21井)和全为油型气(陕5井)的两个样品之外,11个样品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比例分布分别为22%~84%和16%~78%。但总体以下古生界油型气为主,平均所占比例63.2%,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以下古生界自生油型气为主。  相似文献   
997.
断裂及岩浆活动对幔源CO2气成藏的作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松辉 《地球科学》2005,30(4):473-479
尽管CO2气在地壳浅层运聚成藏与常规的烃气相似,都要求有丰富的源、储层、圈闭、输导系统和盖层,但在成因或来源上与烃气有天壤之别.通过对与CO2气田(藏)有关的深大断裂、火成岩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岩浆是CO2运移的载体,火成岩的发育则是断裂时空同步活动的重要标志,幔源CO2气的成藏要素最为重要的是“运”,即要有直接或间接与地幔相连的深大断裂,而且,作为一条断裂通道的活动要时空同步.故而CO2气田(藏)的形成,同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断裂对CO2气田(藏)形成的控制作用表现为:(1)深大断裂控制CO2成藏带;(2)边界断裂及其派生的不同方向、不同级别的断裂控制了盆地内CO2气田(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998.
湖缘峡谷及其含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控盆断裂的剧烈活动导致在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盆地的快速沉降,与湖盆边缘地形形成巨大高差。沿此边缘,经过早期阵发性洪水及河流的强烈下蚀,并不断向源侵蚀,在古断面上形成宽达数km,深达上km的深切谷,称之为湖缘峡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Y921峡谷即为湖缘峡谷,其现今形态为长7000m、宽3500m、深3500m、剖面呈“U”型的特征。古构造及古生物分析认为,在古新世至渐新世时期,陈南断层剧烈活动,使断层两侧形成较大的高差,在干旱、阵发性洪水侵蚀下逐渐形成Y921峡谷,并在其底部形成侵蚀面。孢粉分析认为,仅沙四上段沉积时期就有近1000m的高差。后期,随湖平面上升,峡谷逐渐充填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三段和部分二段地层,主要为辫状河粗碎屑砂砾岩、扇三角洲相交错层理砂岩和滨浅湖相泥岩、粉砂岩。这种峡谷的特点是短、宽、深,其充填模式主要为辫状河-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由于峡谷前缘为深湖相泥岩作为生油岩,陈南断层和峡谷内的冲刷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峡谷内砂砾岩作为储层,因此在峡谷内形成了多种非构造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999.
黔南独山县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古生代陆源盆地区,是研究盆地物质来源的良好场所.利用碎屑锆石年代学定量分析下泥盆统丹林组底部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可反映其物质来源;利用锆石较稳定特征定量分析锆石微量元素所代表的地质意义也具有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根据丹林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组:早古生代(427~560 Ma)...  相似文献   
1000.
鄂尔多斯断块新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五大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重塑了鄂尔多斯断块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各阶段的构造—沉积格局。分析了不同方向的断裂(包括基底中的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在盆地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强调了中元古代出现的南北向新生构造和早奥陶世出现的北西向新生构造在断块演化和油气成藏中的重要性,并以"盆"山"耦合发育为指导探讨了这两者及东西向断裂与邻侧造山带演化间的有机联系。鄂尔多斯断块的构造稳定性在于它在中—新生代没有新生构造出现,而只有南北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继承性活动,前者在白垩纪(—古近纪)的冲断决定了油气的保存或调整。基于这一实例分析了新生构造继承性发育的某些特点,尤其强调北西向构造在控制后期沉积格局和油气成藏中的意义,提出(海相)油气勘探中构造分析的关键是新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