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428篇
海洋学   4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张陶  蒲俊兵  袁道先  李建鸿 《地质学报》2016,90(8):1965-1976
为了解岩溶区控制溪流中溶解无机碳(DIC)和NO_3~-昼夜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DIC和NO_3~-日变化量,于2014-07-22~2014-07-2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溪流中包括地下河出口(CK)和下游雷崖村(LY)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对水体物理化学参数以及C、N同位素(δ~(13) CDIC、δ~(15) N-NO_3~-和δ~(18) O-NO_3~-)展开了为期2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采样工作。结果发现CK点各物理化学参数没有表现出昼夜变化,但是LY点Ca2+、DIC以及PCO2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即白天下降夜间上升且与DO和pH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CK点,在白天水生光合生物光合作用导致LY点DIC下降的同时δ~(13) CDIC上升,而在夜间呼吸作用导致LY点DIC上升的同时δ~(13) CDIC下降且部分时间段要低于CK点δ~(13) CDIC值。溪流中的NH4+在监测期间基本上都在下降而NO_3~-离子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都在上升,δ~(15) N-NO_3~-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比较接近δ~(15) N-NO_3~-初始值,而NO_3~-离子在下午时间段出现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溪流中DIC昼夜变化主要受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且通过质量平衡方程计算得知溪流中由于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碳而转为有机碳的量为0.94kgC/d,这部分有机碳可以形成相对长期稳定的自然C汇。溪流在夜间和上午时间段发生了N的硝化作用,增长量为2.08kgN/d,但在下午时间段(12:00~18:00)发生了N的同化作用,损失量为0.42kgN/d。溪流输出的NO_3~--N的量为1.66kgN/d,表明在富碳、富钙的岩溶溪流中,有利于水生光合生物的生长,促进N的同化作用的发生,从而减少溪流输出NO_3~--N的量,说明岩溶区溪流N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在昼夜尺度上改变水质。  相似文献   
52.
尽管单一逆境条件对浮游植物产生的影响已被广泛重视,然而对于多重逆境条件对藻细胞生长生理的研究仍有空白。本研究通过测定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ert)光密度(OD750)、叶绿素a含量(chl a)、光合作用效率(F_v/F_m)、碳比(C/N)等多个生理指标,分析其在9种环境下(常温光照、低温和低温黑暗三种物理环境,结合全营养、缺、缺磷三种营养状态)对多重逆境的生长和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重逆境条件下,单一物理逆境因素(低温或黑暗)较限制或磷限制对藻细胞生长和生理的不利影响更为显著。营养限制并同低温环境双重作用对生物量和碳比产生显著性影响(P0.01)。此外,低温和黑暗条件耦合作用下,SYTOX Green染色强度处于较低水平,chl a稳定、F_v/F_m有所升高,强壮前沟藻在逆境环境下作为群体的衰亡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53.
蓝藻的暴发通常是藻类之间竞争的结果,了解环境中蓝藻与其它藻类的竞争特点和生存策略对揭示藻华暴发的机制及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营养竞争为例,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受试对象,通过测定细胞密度、胞内C、N、P、S四种主要元素含量以及培养基中总(TN)、总磷(TP)的消耗,研究不同营养等级(超富营养、富营养、中营养、贫营养)以及单独N、P限制下两种藻在单独培养和共生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和竞争行为。结果表明:(1)在超富营养、富营养、中营养、贫营养条件时,单独培养下的两种藻生物量与营养丰富程度呈正相关;(2)共培养条件下,在高营养水平时铜绿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低营养水平时小球藻具有竞争优势;(3)胞内C、N、P、S的测定发现,随着营养水平的下降,两种藻胞内N、P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少,而C、S并未呈现显著变化;(4)N限制时,铜绿微囊藻的半饱和常数Ks及最大比增长率μmax均大于小球藻;P限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半饱和常数Ks小于小球藻,而最大比增长率μmax大于小球藻。综合分析,同一营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竞争优势的先决因子是N,小球藻是P。因此,从营养竞争与生物适应力角度考虑,降低水体中富余的N或适当提高P的浓度可让小球藻获得竞争优势,对限制单一物种的形成具有平衡作用,可作为防治藻华的潜在方法。  相似文献   
54.
沉积有机质的碳稳定同位素值是进行古气候、古环境及生态系统研究不可或缺的主要研究手段,目前碳同位素主要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EA-IRMS)系统来测定。EA-IRMS测定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及样品进样量直接影响反应物在测试中的燃烧程度,从而影响测试数据的精度。本文利用EA-IRMS技术,以标准样品为参考,在不同转化温度下测试碳同位素值,研究保证测试精度的最佳反应温度条件;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含量样品的检测限,明确了样品含量与最低检测限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精确测定同位素值的最低进样量。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测试精度有显著影响,在碳同位素测定时,将反应温度设定为900℃或以上时测试精度均能达到±0.2‰;同位素测定时,反应温度须设定为950℃时测试精度才能达到±0.3‰。实验得出样品含量与检测限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为R2=0.873,开展同位素测定时可根据此关系来判断和控制进样量。  相似文献   
55.
宜居地球、地外生命探索以及资源勘查等的需求使真核生物的早期溯源和演化趋势研究成为国际热点.根据已发现实体化石、分子化石和分子钟证据,将元古宙真核藻类演化划分为环境准备(2.45~1.70 Ga)、缓慢发展(1.70~0.80 Ga)、剧烈波动(0.80~0.64 Ga)、快速辐射(0.64~0.54 Ga)四个阶段.元古宙真核生物的出现、演化和辐射进程与地球氧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如冰期)的发生具耦合性,表现出早期生命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协同演化.真核藻类在1.70~0.80 Ga期间的缓慢演化可能与长期较低的大气氧含量(约为现今水平的1%~10%PAL)有关.低的大气-海洋氧化程度不仅限制了真核藻类生存空间,也通过对、磷等营养元素的供应约束,限制了真核藻类初级生产力水平.因此,地球表层氧化可能是地球宜居演化,并孕育出真核生物等各种复杂生命的主要原因.从地球系统形成与演变的角度探索生物圈演化或能对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给出更为可靠的答案.  相似文献   
56.
多年冻土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素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等污染物.全球变暖背景下,目前全球大部分的多年冻土都处于退化状态.多年冻土区土壤温度升高、多年冻土层解冻后,土壤温度水分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进而改变多年冻土区的物质循环.通过综述多年冻土区的碳、及污染物的储量及其在多年冻土退化下的迁移转化及输出特征,研究发现:多年冻土退化增加活动层厚度、形成热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导致碳基和基温室气体快速释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也向水生系统中输出溶解性碳组分及可溶性污染物,这些过程会导致多年冻土由碳、和污染物储存的"汇"转变为"源",并最终影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明确多年冻土区碳、和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结合多学科技术手段,开展多年冻土退化过程、水文过程与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集成研究,此外,还需加强汞、POPs等污染物的二次释放过程与碳循环的耦合关系研究,定量多年冻土中污染物二次释放的环境效应,以深刻认识多年冻土中物质循环过程并为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57.
Spectroscopic Study of Natural Diamond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t has become clear in recent years that the important substitutional impurities in diamond are nitrogen,hydrogen and boron(Bibby,D.M.,1982).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amo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occurence of nitrogen based on which diamonds are generally classified.The well-known experiments concerning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s the origin of diamond.by Evans.T.Et al.(1982) have provided a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origin of diamond.Since 1979,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diamonds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china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UV-visible and IR spectrophotometer,EPR and cathodoluminescence techniques.We have conduc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cathodoluminescence techniques.We have conduc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diamonds in China and studies on the forms of nitrogen and hydrogen,the radiation damage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Spect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amonds in china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8.
氨(铵)及其氮的化合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9.
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鲍根德 《沉积学报》1987,5(1):114-124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西部(南纬2°-8°,东径170°-173°20')水深在3800-5200米7个站位柱状样中有机质、、磷的含量分析,并与沉积物中粒度、微古、底栖生物、矿物资料的对比研究,指出了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磷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地球化学特征。资料研究表明: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水的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的沉淀物,而磷同时又有火山喷发时颗粒无机磷的加入;有机质、的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密切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对太平洋西部的沉积环境起了标志作用。  相似文献   
60.
土壤碳氮与土壤酶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酶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动力,参与包括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土壤碳作为土壤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土壤酶具有密切的关系。综述土壤碳与土壤酶的相关性,对研究其全球的变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