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586篇
海洋学   16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2篇
  1937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烟草叶是目前惟一可以通过生物合成得到大量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的植物,然而许多文献对化合物中甲基碳位和奇偶碳数的变化成因未提及.对其成因进行了文献追踪,并对温室不同生长条件(温度、CO2和光照)下培育的烟草叶中的长链正构烷烃、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的单体稳定C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烟草叶中特殊脂类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合成同位素分馏效应进行探索研究.与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相比,反异构烷烃的δ13C值平均相对偏重2‰,证明反异构烷烃确实具有不同的合成前身物(2-甲基丁酰辅酶A).比起甲基基团,脱羧反应很可能使得乙酰辅酶A的羧基基团δ13C值偏轻.本研究中异构烷烃和正构烷烃δ13C值的相似性,说明乙酰辅酶A和前身物2-甲基丙酰辅酶A(C4-CoA)之间的C同位素组成很可能是相似的.用水量越多,烟草叶中异构、反异构烷烃和正构烷烃稳定C同位素组成越偏轻.与强光条件比,弱光条件下培育的烟草叶中正构烷烃的稳定C同位素组成偏轻约2.2‰,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稳定C同位素组成也分别偏轻1.8‰和1.9‰.温度对烟草叶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反异构烷烃的稳定C同位素组成影响甚小,与Farquhar(1980)有关植物体C同位素组成的报道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2.
由于现代木本、草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进行古植被恢复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松科植物主峰分布的不同。因此,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木本和草本植物及其表土,包括研究区常见松科植物,利用GC分析,开展现代植物及其表土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10种木本植物正构烷烃的主峰分布均以C27或C29为主峰,3种草本植物以C31为主峰,与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区3种常见松科植物均以C29为主峰,并无C31为主峰的分布; 研究区现代表土正构烷烃的结果显示,表土正构烷烃主峰分布与上覆植被输入量有直接关系,对于不同景观的采样点,由于其木本、草本植物输入量的差异而导致正构烷烃分布存在差异,对于有机质来源较为多元化的地区,分析要十分慎重。同一种植物腐叶与新鲜叶片正构烷烃主峰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植物叶片的腐烂过程对其正构烷烃主峰分布没有产生影响。对同一种植物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发现,木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特征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小,主峰分布不变,但是对于草本植物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主峰分布会产生变化。因此,对于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特征进行的古植被恢复在开展现代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是较为可靠准确的。  相似文献   
993.
王璇  董丽  陈金祥  薛蒙伟 《江苏地质》2009,33(3):280-284
介绍了酚红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溴化物的改进方法。通过调整氧化剂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测定显色反应产生的最大吸光度,使其在不同的显色环境温度下都能得到最大的灵敏度。显色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氯胺T的浓度是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条件对比,建立了一种可在不同季节都能采用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Cl-示踪与气候记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Cl-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示踪剂, 包气带水Cl-浓度与降水中Cl-浓度的差异可以反映降水的有效入渗补给量和包气带水的年龄。基于CMB的氯累积年龄可以用36Cl/Cl在三个时间尺度上校正。利用CMB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两个钻孔剖面的Cl-与含水量的分布状况, 计算了800a以来的地下水补给量及其所反映的气候波动特征。在该地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9mm, 而平均补给量仅为1.3mm。干旱沙漠地区最近800a气候明显经历了4个干期和3个湿期。1500-1530年是干旱区气候突变的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气候环境演化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界限, 自此以后的漫长时间, 干旱化进程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995.
济宁煤田煤中氯的分布、赋存及富集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氯是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元素, 氯的含量与分布影响着煤的加工与利用.通过对济宁煤田各主要可采煤层中氯含量的分析可知, 研究区属低氯煤层, 氯含量的高低及分布与煤层空间位置、成煤植物、沉积环境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 对氯在煤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 通过氯与有机显微组分、灰产率等指标的相关性计算, 得出研究区煤中的氯与有机显微组分成正比, 与灰产率成反比, 说明氯主要存在于煤的有机质中, 并且主要是存在于镜质组分的微孔隙中.   相似文献   
996.
华北地区上古生代煤系有机质热演化与二次生烃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实测和收集整理华北地区各区块约2000余个镜质组反射率R的分析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华北地区上古生代煤系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与成烃演化阶段性,探讨了其二次生烃条件,并初步确定了华北地区二次生烃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97.
西藏搭格架高温热泉是我国大陆少有的大型间歇性喷泉,砷元素作为对人类威胁极大的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热泉之中,搭格架高温热泉中砷元素质量浓度最高已达到了9.75 mg/L,其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不容忽视。硫代砷是富含硫化物热泉中砷的存在形态之一,鉴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西藏搭格架地热区的热泉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分析,并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开展了对热泉中砷元素存在形态的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西藏搭格架热泉中砷元素的存在形态有亚砷酸盐、砷酸盐和硫代砷,其中亚砷酸盐与砷酸盐是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且在pH影响下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关系;各种硫代砷按质量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一硫代砷酸盐、三硫代砷酸盐、二硫代砷酸盐、一硫代亚砷酸盐、四硫代砷酸盐;硫代砷形态占总砷浓度比例主要受热泉中硫化物质量浓度、Eh(氧化还原电位)和pH等因素的控制,在硫化物质量浓度总体偏低的情况下,硫化物质量浓度的上升可促进其他形态的砷向硫代砷形态转化,强还原性环境有利于硫代砷形态的存在;此外,在中性环境下,硫代砷占总砷浓度比例随pH上升亦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8.
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韩茂莉 《地理科学》2004,24(5):550-556
来自^14C测年、花粉分析、历史文献记载、考古调查几方面研究证明,辽前期西辽河流域处于气候温暖期,此时流域内发育了黑土层,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由植物、动物乃至于流域内的河流、湖泊组成的生态环境也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为辽王朝的崛起提供了基础。西辽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波动不会超越该地区所处自然地带的局限性,辽代西辽河流域在典型草原的背景上,仍然分布有成片的沙地,且时常存在风沙现象。  相似文献   
999.
湖北梁子湖沉积物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对环境变迁的记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梁子湖沉积柱91~345 cm段中正构烷烃和17种多环芳烃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整个沉积柱中,长碳链正构烷烃的比例和17种多环芳烃含量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从181~194 em(14C定年显示其对应的沉积年代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突然增高,指示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剧增.认为这种变化正是春秋战同时期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增加在湖泊沉积记录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00.
The medium- to coarse-grained and porphyritic granitoid of Dharmawaram, Karimnagar district, Andhra Pradesh, south India is a biotite-hornblende granite with notable contents of rare metal (Zr, Hf, Th) and rare earth (including Y) minerals like zircon, thorite, allanite, monazite and xenotime. Chemically, it is metaluminous (average A/ C+N+K = 0.95)-type, potassic (av. 5% K2O) granite, with dominantly sub-alkaline characters. It shows up to 8 times enrichment of rare metals (Zr, Hf, U, Th) and rare earths (including Y, Sc),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abundances in normal unevolved granite, and hence, fertile for some of these elements. Field, petr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of potassic granite (PG) indicate involvement of silica-rich metasedimentary-basic crustal rocks (amphibole-quartzite, amphibolite, hornblende-biotite gneiss, etc.) in its genesis, at a depth range of 30 km. Further,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demonstrate that low-degree partial melting of source rocks is the major c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