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7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646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1874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GPS水汽遥感中的大气干延迟局地订正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GPS遥感水汽过程中,大气干延迟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水汽遥感的精度。根据广东清远站1995~2001年的气象探空资料,计算了GPS水汽测量中的实际大气干延迟。在此资料基础上,利用地面气象要素建立了大气干延迟的年和分月局地订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年模型的精度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普适模型;月模型与年模型相比,效果不是很明显,建立局地分月订正模型意义不大;在对高度角的敏感程度上,局地模型略大些;当高度角小于75时,大气干延迟弯曲路径与直线路径之差ΔS随天顶角增大而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52.
2002年6月21~24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羽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GMS 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 2 0 0 2年 6月 2 1~ 2 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 :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上部的主要水汽型 ,是一条热带水汽羽从孟加拉湾经过青藏高原东部向偏东方向伸展至江淮地区 ,并与中纬度水汽羽相互作用 ,暴雨云团在热带水汽羽中连续生成。这条热带水汽羽是一条深厚暖湿输送带 ,反映了中高层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长江下游的输送 ,以及通过大尺度上升运动造成的水汽自下而上的垂直输送 ,并且水汽羽与对流层上层的负涡度和正散度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羽的北部边界附近的暗带与一条强涡度梯度和高空急流轴相关 ,具有明显的斜压性  相似文献   
53.
领导贺信     
在江西省气象局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省政协主席钟起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大河等领导同志向省气象局发来贺信,高度赞扬、充分肯定江西气象部门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长足的发展、辉煌的业绩。对江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未来心潮逐浪高。江西气象事业面临着千栽难连的历史发展机遇,江西气象部门将弘扬“管天为民、追求卓越”的江西气象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贺信中对气象工作的指示,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大理念。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基础性、现实性、前瞻性”三大作用,大力实施“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努力实现江西气象事业新的跨越,从而以一流的气象工作,为兴赣富民、加快江西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4.
对2002年6月21日呼市中部地区暴雨一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天气尺度系统、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细致分析.得出:当500hPa处于脊后槽前(东高西低)的有利形势下,700hPa河套低涡暖湿切变线是造成这次暴雨一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中低层由西南伸向内蒙古深厚的暖湿气层为暴雨储存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低层及地面动力强迫对垂直运动和水汽的垂直输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2003年10月11-12日山东暴雨及风暴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分析了2003年10月11-12日山东一次秋季暴雨的水汽条件及物理量场特征,并简要分析了这次天气过程引起的莱州湾沿岸风暴潮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此类天气形势下风暴潮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56.
利用1960~1999年全国600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的夏季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应用功率谱诊断方法提取了夏季各月降水的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与少的年份,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其上空的水汽变化以及水汽输送量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的年份,其上空为较为明显的水汽辐合;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其上空为明显的水汽辐散。选取多雨年(1982年)及少雨年(1997年),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57.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内蒙中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为基础,论证了该区日土壤水分和日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日平均风速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成生综合贡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该地区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的最小值是3.5m/s。如果日平均风速大于8.0m/s,预示着有沙尘暴的发生。②在平均风速大于3.5m/s的条件下,观测样本中18.4%日数发生沙尘暴,而81.6%日数没有发生。说明大风的天气条件不应当被视其为沙尘暴的唯一重要的因子。③在同一地点、同样的风力条件下,在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反相关变化;而它们的反相关关系不明显时,沙尘暴就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58.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地面风速减小,进而导致冬季霾日增多。其中,华北7-8 m/s最大风速日数和江淮6-8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减少,及华南≤2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增多对各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作用较大。其次,东亚冬季风减弱引起冬季气温的持续升高,易导致冬季霾日的增多,这在华北地区较之在江淮和华南更为明显。(2)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升高,使得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在江淮和华南地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与近地面相对湿度的减小显著相关,而在华北地区这种相关较弱。(3)冬季气温升高也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3个区域冬季霾日的增多均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显著相关,特别是与对流层中低层(850-500 hPa)大气饱和度的降低显著相关。(4)冬季霾日数变化与区域水汽输送关系密切。其中,华北地区的冬季霾日数与水汽总收入成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与纬向水汽收入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华南地区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9.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代表站点的实测地表热通量数据、JRA-55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代表站点的降水资料等数据,通过波文比分析、奇异值分析(下称SVD)以及环流场的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地表加热场异常与同期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变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春季波文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高原地表的非绝热加热中,春季感热加热的贡献较为显著,是高原春季地表加热的主要成分;(2)SVD分析表明,春季高原地表感热的异常与同期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降水存在负相关关系,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增强的年份,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春季降水减少;(3)春季地表感热强-弱年的高原周边垂直环流偏差场表明,春季高原地表感热的年际异常增强(减弱)会引起高原周边地区的垂直环流场上升气流的减弱(增强);(4)相对涡度场、位势高度场、风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的合成分析表明,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偏强的年份,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对流层高层以正涡度和气流的辐合运动异常为主,中低层以负涡度和辐散下沉运动异常为主,因此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春季的水汽辐合由低层向高层逐渐减弱,不利于春季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8·23—24”上海远距离台风大暴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曹晓岗  王慧 《气象》2016,42(10):1184-119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台风天鹅北侧外围的偏东风急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与台风北侧外围的东风急流汇合使得辐合抬升得到加强;各业务模式的检验表明,由于无法精确预报台风的位置、台风外围的偏东风气流影响的强度和地区以及冷空气强度等,大部分业务模式无论是降水落区、强度及最强降水时段预报均存在较大的误差。在模式预报有误差的情况下,要重视实时资料应用,及时做出短时暴雨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