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01.
冀六祥 《青海地质》2002,11(1):61-72
青海北祁连区早三叠世中-晚期,孢粉丰富,保存完整,共发现孢子花粉80属129种,疑源类15属20种。孢粉组合是以Aratrisporits-Klans-ipollenites-Micrhystridium广泛出现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为奥伦尼克阶(Olenikian)期。  相似文献   
102.
太湖水域氮、磷环境容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小琴 《江苏地质》2008,32(3):249-253
最近20年来,太湖水质不断恶化,富营养问题日益严重。有效治理太湖当前污染的前提,是查明太湖的污染因子、途径及环境容量。本次研究从生态地质的角度,以太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组成、生态效应分析为依据、以东太湖输出Ⅲ类水为目标,估算太湖水体的N、P环境容量,对太湖水体环境容量问题作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3.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104.
从微体古生物研究探讨良渚文化突然消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玉兰 《地理科学》2007,27(3):376-379
对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MT4探方样品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渚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ypha)、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inia)等有较多数量,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双星藻(Zegnema)也相当丰富.结合有孔虫研究及前人巳有的资料,我们推测太湖地区良诸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由水泛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5.
转基因水稻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部分转基因品系已进行环境释放,并有可能在近期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因此必须准确地估算水稻花粉的扩散浓度和最大扩散距离,为转基因水稻生产安全及环境风险评估、预测和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从分析花粉扩散研究现状出发,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花粉扩散所用各类模型,论证了以高斯模型为基础的花粉扩散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对高斯模型的修正和参数确定方法的选择,初步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模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北方几种灌丛群落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中国北方20个典型灌丛群落主要花粉类型的百分比与植被盖度关系表明:除蒿及沙棘外,其它灌丛群落中,优势植物种的花粉百分比多低于20%。灌木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研究表明:皂荚花粉为适中代表性类型,对植被指示明显。苦豆子、霸王柴、荆条、四合木、锦鸡儿、鼠李、绣线菊、虎榛子、榛、白刺、柽柳、柳等为低代表性类型(R值低于0.3),对植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沙棘、蒿属、藜科花粉为超代表性类型(R值高于1或O值高于0.5),对植被也只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虎耳草科、豆科花粉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7.
柴达木盆地东部表土花粉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陈辉  吕新苗  李双成 《地理研究》2004,23(2):201-210
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区 8个样地、 2 3个样点的表土花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荒漠区花粉组合的特点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 ,荒漠区表土花粉以藜科 (Chenopodiaceae)和蒿属 (Artemisia)为主 ,并以前者占优势地位 ,麻黄属 (Ephedra)亦较常见 ,禾本科(Gramineae)、菊科 (Compositae)植物在群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粉百分比含量DCA排序与相关分析发现 ,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各不相同 ,而且与相应的植物群落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相一致。荒漠区表土花粉蒿 /藜 (Artemisia/Chenopodiaceae)比对干旱程度具有指示作用 ,比值越小 ,越干旱。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准噶尔盆地西部46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资料,估算了19种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代表性系数(R)、区内无植被出现时某花粉类型百分比的平均值(Ma)、区内有植被出现时某花粉类型百分比的平均值(Mp)、样方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间相似系数(CC),定量描述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结果表明:第1组包括藜科,A值为1.0,O、U值均为0,R值为12.5,Mp远大于Ma,对植被指示意义明显;第2组包括蒿属和麻黄属,A值在0.1~0.4之间,O值在0.6~0.9之间,U值均为0,R值大于18.5,Mp与Ma相差3.6%~12.1%,对植被具较明显指示意义;第3组包括白刺属、百合科、唇形科、豆科、禾本科、菊科、蓼科、毛茛科、蔷薇科、伞形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石竹科、旋花科、荨麻科和紫草科,A值小于0.6,U值在0.2~0.9之间,O值在0.1~1.0之间,R值小于4.0,Mp与Ma相差小于4.9%,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化石花粉资料准确恢复古植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水生植物对受污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技术对恢复水体环境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维护和管理简便、改善景现和生物多样性、回收资源与能源、收获经济作物等优点.本文在阐述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污染物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主要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技术:人工湿地、浮岛技术、水生植被的修复和重建等.  相似文献   
110.
以美人蕉、芦苇、香蒲、黄色鸢尾、水菖蒲、茭白为供试植物,以河沙和青砂为供试基质,通过模拟不同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了植物生长特征及其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河沙处理相比,河沙+蚯蚓处理和河沙+青砂+蚯蚓处理中美人蕉的株高分别增加了42%和47%,叶长分别增加了36%和49%,株径分别增加了28%和20%;同样地,黄花鸢尾的株高分别增加了33%和23%,叶长分别增加了39%和29%,且水菖蒲的株高分别增加了53%和32%.与河沙处理相比,河沙+蚯蚓处理,河沙+青砂+蚯蚓处理中水菖蒲的SPAD值分别增加了20%和30%,黄花鸢尾的SPAD值分别增加了59%和65%,美人蕉的SPAD值分别增加了18%和11%.与对照人工湿地(CK)相比,人工湿地Ⅰ(河沙+植物)、人工湿地Ⅱ(河沙+植物+蚯蚓)和人工湿地Ⅲ(河沙+青砂+植物+蚯蚓)对COD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20%,24%和26%,对TP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14%,15%和19%,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17%,23%和21%,对TN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5%,15%和12%.人工湿地Ⅱ中茭白、芦苇、水菖蒲和黄花鸢尾的密度高于人工湿地Ⅲ.粒径较小的河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氮的去除,而粒径较大的青砂对磷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