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中国海洋大学网络中心成立于1994年5月,按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了校园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和校园网络专家咨询小组,小组下设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分管校长直接领导下,承担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青岛主节点及中国海洋大学校园网的建设、规划、维护与运行管理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中国海洋大学校园网始建于1995年,是CERNET全国38个省级主干节点之一,目前,节点出口带宽2.5G+155M。崂山、浮山、鱼山3个校区校园网呈物理环状结构连接,光纤总长97.5km。校园网采用3层拓扑结构、双核心方式,与汇聚层之间采用万兆以太双链路冗余连接,接入层设备采用千兆链路星型拓扑结构连接到汇聚层设备,为用户提供100/1000M以太网连接。配置边界路由器CISCO7609 1台,核心交换和汇聚交换机CISCO6509 11台,H3C S9850 1台,接入交换机450台,布设信息点30000余个。校园网边界配备了双防火墙(CISCO PIX 535)、入侵检测系统(CISCO IDS)、网络杀毒软件等,建立了无线网络系统环境,提供DNS、邮件、FTP、WindowsUpdate、数据中...  相似文献   
103.
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揭示,龙门山一带上地壳的汇聚作用表现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褶皱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高角度叠瓦状冲断,近地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北东向展布的拱曲冲断构造带。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拱起预示着可能有来自深部的顶托。人工地震测深得到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剖面也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上地壳普遍有较大范围的拱起,上地壳底部的低速层也同步抬升,其隆起范围与近地表的拱曲冲断带比较一致,说明很可能存在来自中下地壳的上拱作用。面波层析成像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与扬子克拉通具有截然不同的壳幔结构,扬子克拉通速度较高,且不存在低速夹层; 而松潘-甘孜块体速度偏低,地壳明显增厚,且下地壳及地幔上部存在S波低速层,地幔低速层上涌至壳幔过渡带,甚至侵入四川盆地之下,且上涌的范围与地表拱曲冲断带恰巧吻合,推测地幔盖层与下地壳塑性软弱物质的局部上涌促成了上地壳的拱曲。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拱曲冲断带中段,最大同震位移场位于龙门山拱曲冲断带及四川盆地西缘,揭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冲断共同受制于两大块体最新的汇聚作用。认为龙门山拱曲冲断构造带是陆内汇聚与壳幔通道流上涌联合作用的结果。爆破地震测深与地震层析成像不显示陆内俯冲图像,两大地块之间中地壳以下似为一近直立的汇聚带,这一构造格架将物质迁移主要限于垂向上,有利于龙门山保持大地形高差,而四川盆地一侧则因难以形成大的构造负载,前陆凹陷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4.
王义昭 《地质通报》2011,30(10):1628-1637
近年,中国宝玉石和观赏石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十分受人青睐的玉石品种——缅甸“树化玉”(硅化木),媒体广告对其宣传有加,给人们带来无限商机。但对其成因环境之说却十分离谱。现试图避开商业炒作的市场环境,拟从地质科学的角度,以地质事实为依据,揭示缅甸树化玉(硅化木)形成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5.
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宏伟  许坤 《地学前缘》2001,8(4):467-470
渐新世晚期 ,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控制了辽河盆地的构造古地理格局。研究认为 ,岩石圈断块沿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与大型板块构造的活动方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即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 ,从断裂的增压弯曲部位到断裂的释压拉张部位将发生岩石圈断块的汇聚与离散现象 ,由此造成了走滑断裂带上增压弯曲部位与释压拉张部位局部应力场性质的不同 :增压弯曲部位应力相对集中 ,岩石圈断块发生汇聚、挤压、隆升 ;而释压拉张部位由于应力释放 ,岩石圈断块发生离散、伸展、沉降。岩石圈断块的隆升与沉降造成了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6.
《浙江国土资源》2020,(1):F0002-F0002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规划面积29.87平方公里。2010年以来,园区大力推进整合提升,逐步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先后开展了全省转型升级试点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成为新昌科技资源汇聚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107.
断陷盆地油气汇聚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汇聚体系是一个不同于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它提出的目的旨在讨论层序格架中油气成藏单元与层序级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储层的分布和构造断裂等因素,预测油气的汇聚特征。油气汇聚体系由储集系统和油气输导系统构成,储集系统可以分为(1)高连通、大型毯状;(2)中连通、中型毯状;(3)低连通、小容量3种类型;油气输导系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油气汇聚体系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种类型,每种类型所对应的储集系统和油气榆导系统各不相同。该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层序格架中各种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蒙古-鄂霍次克洋于志留纪打开,志留纪-二叠纪该大洋板块向其两侧地块持续俯冲,形成与俯冲相关的古生代岩浆岩带,同时在大洋北侧的杭盖-肯特-达斡尔地区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并不断有海山与其发生拼贴;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在其西段杭盖地区发生闭合,形成依旧具有大洋性质的喇叭状蒙古-鄂霍次克大海湾,此时,杭盖地区磨拉石建造大范围不整合覆盖于二叠纪之前复理石建造之上;三叠纪-中侏罗世,杭盖以东地区,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继续向其两侧地体俯冲,在北蒙古-外贝加尔地区及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区形成与俯冲相关的中生代岩浆岩带;中-晚侏罗世-白垩纪,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闭合,大洋两侧地块发生碰撞拼贴,产生强烈构造变形,最终形成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伴随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其中段的艾伦达瓦地区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艾伦达瓦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面理平均产状为327°/22°,线理平均产状为322°/19°,带内S-C组构及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上盘由北西往南东强烈的推覆型剪切运动。同时,通过确定该剪切带原岩及后期侵入剪切带的未变形伟晶岩脉锆石U-Pb年龄,限定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时代约为174~163Ma;白垩纪,伴随造山后的构造垮塌,外贝加尔地区广泛发育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志留纪-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与古亚洲洋的演化密切相关;三叠纪-早侏罗世,大洋板块主要为正常俯冲阶段;中-晚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关闭,主要与"东亚汇聚"事件有关;白垩纪岩浆岩,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增厚地壳的垮塌及地幔岩浆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新生代碰撞前缘的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比了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沉积-岩浆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具准同时性,表现在两大陆碰撞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正好与盆地伸展、拉张,快速构造沉降时期相对应;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阶段,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减缓阶段.青藏高原多阶段构造-岩浆事件还与我国季风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新生代3次变冷事件具某种对应联系,认为深部地幔脉动上涌的热力效应可能是诱发高原季风,行星西风增强,高纬度降温的驱动力之一.它和高原地形增高引发大气热机效率增大起着互补作用,使青藏高原成为诱发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的启动区.  相似文献   
110.
陕西勉略蛇绿构造混杂结合带组成及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勉略蛇绿构造混杂结合带是晚古生代以来裂解扩张、在裂谷基础上发育的有限洋盆,属古特提斯海域北部陆缘分支,于早中生代俯冲消亡,印支期碰撞拼合遗留的缝合带。其兼收南北陆缘不同时期的变形基质及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不同构造坏境增生拼贴构造残块,与基底变质岩块混染间列,经早期剥离—滑脱、主期剪切—逆冲、晚期隆升走滑,组成强带、弱域间互网结状蛇绿构造混杂结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