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46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2052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电测井和油气层关系的一个理论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剑浩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9):2222-2226
为研究电测井和油气层的关系,根据电场理论,将砂岩电导率定义为地层水电导率、含量、相对电场强度的积.提出电介质颗粒面电荷与电偶极子等效的认识,进一步得出砂岩的电场方程.解砂岩电场方程得出相对电场强度表达式,将其带入砂岩电导率定义得电测井和油气层关系的一个理论公式,并用实验资料验证了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2.
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缘构造复杂区及盆外褶皱带,具有地表、地下双复杂地质条件,地震采集品质差、成像精度低、甜点参数变化规律不清。本文系统总结了渝东南地区常压页岩气地震采集、成像处理、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1)形成了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灰岩地表复杂山地地震激发接收技术,确保复杂地下构造反射波场充分采样,提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2)完善了复杂山地地震叠前预处理技术、盆缘过渡带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盆外褶皱带向斜构造成像技术,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有效频带宽,构造成像精度高。(3)基于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实现优质页岩厚度、地层压力系数、脆性的定量预测;基于统计岩石物理,实现页岩有机碳含量、含气量、孔隙度的定量预测;利用有限元应力场模拟技术,揭示古应力场演化,实现多期构造改造叠加作用形成裂缝的定量预测;采用组合弹簧模型今应力场预测技术,明确今地应力场分布规律。通过攻关研究,有效指导了常压页岩气甜点预测与勘探开发,为南川常压页岩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依据。下步应重点攻关基于5G无线节点接收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地震采集技术、复杂山地高陡构造高精度自动化成像...  相似文献   
983.
为了解酉阳油茶营养品质、含油率特征和生长环境,分析了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采于不同地层油茶果的含油率特征,评价了立地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酉阳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油料。油茶果含油率特征与地层关系显著,产于二叠系地层的油茶果含油率最高,其次为志留系,奥陶系最差,产生差异的原因应为不同地层土壤地球化学组成有差别。酉阳油茶立地土壤养分一般但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仅Cd存在少量超标现象,耕作时应科学辅以各种肥料,保证油茶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984.
吐哈盆地台北富油凹陷胜北构造带的原油为水西沟煤系源岩及七克台组湖相源岩所生,天然气为煤型气。油源对比结果表明:七克台组以上含油气层的原油主要为湖相油,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七克台组以下含油气层的原油主要为煤型油,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末。胜北构造带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控制了本区不同类型油气的分布规律。晚第三纪七克台组湖相原油通过断裂运移时,优先聚集在物性较好的白垩系储层中;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在煤型气向上运移过程中,可以进入稠油堵塞、储集层物性较差的侏罗系喀拉扎组砂岩,形成凝析气藏。由于喀拉扎组中上部厚层泥岩封堵性好,天然气只有一部分继续向上运移到白垩系连木沁组油藏,形成了现今胜北构造带纵向上上油下气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85.
微生物浸矿驱提页岩油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利用微生物去除油页岩中的碳酸盐、硅酸盐及硫元素的研究技术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页岩油驱提技术最新研究现状,提出了微生物处理油页岩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同时对该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虚拟子宫输卵管造影(MSCT-VHSG)在检查输卵管通畅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不孕症患者,宫腔内注入总量约20mL稀释碘对比剂后,进行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64×0.625mm2探测器)扫描,回顾性0.6mm到1.0mm薄层重建,图像工作站进行了分析。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MIP及VR等。术后对患者的不适情况进行记录。结果:在造影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扫描时间为(3.4±0.4)s;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2.58±0.75)mSv。MSCT-VHSG获得的子宫宫腔及输卵管图像立体、清晰,引起的不良反应少。40例患者80条输卵管中显示输卵管通畅40条,通而不畅8条,阻塞32条。结论:MSCT-VHSG可作为不育症患者的一个可靠的、非侵入性的替代诊断技术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87.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8.
广泛分布在烃源岩及输导通道中的分散可溶有机质作为一种新的气源逐渐受到重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不仅关系到原油的消耗, 还关系到天然气的资源评价结果, 因而定量评价这一过程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总结对比了传统成烃模式与考虑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模式的异同, 建立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的地质模型, 初步计算了塔里木盆地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成气量。指出分散可溶有机质这一气源使得地层成气区域突破了烃源岩的分布范围, 成气中心向构造高部位偏移, 成气期推迟。计算得到塔里木盆地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模式中源内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气与源外的比例为1:2.88, 在成气晚期白垩纪末至现今这一阶段油裂解成气量为799 千亿m3, 是传统油成气模式的4.23倍。  相似文献   
98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我国典型的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其油藏呈现出储层致密、储集砂体预测难度大、成藏机理复杂等特征.目前,根据勘探开发实践,长庆油田成功实现对渗透率大于0.3×10-3μm2油藏的开发,目前正在开展渗透率为(0.1~0.3)×10-3 μm2致密砂岩储层的技术攻关.笔者结合国外最新致密油气资源研究成果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油藏的特征,从延长组致密油分布、致密油流体特征、赋存状态、储集体和致密油形成的控制因素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形成与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延长组致密油形成的控制因素:①长7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强度大,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供给和资源基础;②大面积广泛展布的复合叠加的碎屑岩储集体,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③油页岩与致密砂岩互层共生,形成了近源成藏的有利配置关系;④成藏期生烃增压,致密储层石油充注程度高,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运移动力.  相似文献   
990.
李素梅  郭栋 《现代地质》2010,24(2):252-258
为揭示东营凹陷部分复杂成因油气的来源,对该区原油、烃源岩单体烃碳同位素进行精细特征分析与油源追踪。东营凹陷不同成因原油具有不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沙三段淡水成因原油碳同位素曲线分别以nC15、nC32为主峰,碳同位素总体偏重、前峰极其富集13C;沙四段咸水成因原油一般以nC23为分界线,近似呈对称的双峰分布,δ13C值较沙三段成因原油的轻。沙三段、沙四段成因原油碳同位素分别与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的聚类相关。牛庄洼陷沙三中段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值介于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之间,与沙四段烃源岩及相关原油具有更好的相关性,验证以往关于牛庄洼陷沙三中段隐蔽油气藏原油为沙三段、沙四段成因的混源油观点。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原油碳同位素总体相对较轻、近直线型分布,与孔店组烃源岩、黄骅坳陷孔店组成因原油的碳同位素曲线聚类相关,指示其与孔店组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在正常油窗范围内,成熟度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相关原油碳同位素的影响较小,后者主要受控于母源与古沉积环境。单体烃碳同位素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东营凹陷油气成因与油源研究,该方法是对以往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的补充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