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1122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地下空间探测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探地雷达具有高效、精确度高等优点,目前多采用探地雷达对目标区域进行探测.但在进行影像研究时,许多影像场景生产成本高昂、条件不够便利.本文利用gprMax电磁波模拟软件,构建了探地雷达天线和地层模型,进行了常见地下空间的仿真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和实测雷达数据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有利于实测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东昆仑之祁漫塔格成矿带是一个多金属多类型矿产富集带,是我国新的十大找矿资源潜力地之一.近年来,此带中的斑岩型铜钼矿找矿取得了新突破,成为本区找矿工作的一个新亮点.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东侧之骆驼峰地区有大量的物化探异常,已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及热液脉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共同构成了斑岩型铜钼矿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通过总结区域及骆驼峰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分析斑岩型铜钼矿找矿前景,认为该区具有形成斑岩型铜钼矿的良好条件,加大找矿工作力度有望取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997.
研究认为,区域化探每个样品实际控制面积绝大多数都小于1 km2,可认为与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在同一水平,二者元素含量的变化不影响区域人居地球化学环境的评价,水系沉积物样品因其综合性,更能反映研究区污染的全貌。运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区域人居环境评价具有普适性。在此基础上,以云南个旧地区为例,首次运用区域化探资料对该区域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98.
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大兴安岭地区已发现有一定价值的矿产地、矿化点或物化探异常多达几百余处,其矿种包括金、银、铜、铅、锌、钼、铁、大理岩、石墨、黄铁矿、玻璃硅质原料、白云岩等等。截至2003年末本区只有两个项目,通过市场化运营出让探矿权。即“大兴安岭呼中区松合义东山呼96Hs-27异常查证”,收入探矿权出让金15.00万元,投入勘探费77.34万元,探矿权使用费1.34万元,  相似文献   
999.
探地雷达方法测量近地表含水量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充分地验证探地雷达方法用于探测近地表含水量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着重分析了探地雷达反射波法用于测量含水量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特点,设计了适用于高频雷达信号的速度分析算法,建立了用于分析该问题的局部含水层模型.利用FDTD方法模拟分析了局部含水层的探地雷达响应,应用速度分析理论及Topp模型,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含水量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南京汤山葫芦洞是著名的南京直立人化石发现地,洞穴碎屑堆积与演化研究是该地点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洞穴4个剖面碎屑堆积氧化物和植硅体化石记录,结合洞穴堆积物特征厘清了各剖面间地层对比关系;借助地质雷达等物探技术反演了洞穴东部埋藏堆积的空间结构和特征,进而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将洞穴碎屑堆积自下而上划分为7层,建立了洞穴碎屑堆积剖面与埋藏碎屑堆积间的对比框架。受气候环境演变、洞穴内部动力系统变化以及侵蚀基准面局部调整的影响,洞穴侵蚀堆积的发育可分为洞穴北侧堆积、东部堆积、南裂隙堆积、中部锥状体堆积和西部堆积5个阶段。洞穴演化过程时空上的显著迁移特征及洞穴宜居性差,暗示葫芦洞并非是早期直立人的居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