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21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重力式码头基床遭水流冲刷后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熙平  张宝华  张强  王笑难 《岩土力学》2010,31(10):3184-3190
在对北方港口进行检测评估时,发现了多起因拖轮起动产生大水流冲刷破坏抛石基床而危及码头使用安全的案例,这种破坏形式在以往设计规范中并未涉及,规范中也未规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针对某实际工程,利用规范法和有限元法分别对抛石基床遭水流冲刷破损后码头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计算了基床冲刷进深的极限值。计算结果表明,规范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的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对于这种新发现的码头破坏形式,应引起设计单位和码头使用单位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92.
针对反渗透系统在给定流速和渗入端定浓度条件下的膜效率系数求解问题,提出利用粘土中盐运移模型的解析解计算膜效率系数的方法。通过设计反渗透试验,测定拟稳定状态下相关参数,利用盐运移模型的解析解,求得粘土膜效率系数,由此进一步讨论流速测定值的误差和拟稳定时长变化对膜效率系数影响。研究表明,重塑粘土膜效率系数为0.9010~0.9064,粘土的膜性能好,但120 d后计算的渗出浓度达到0.0998 mol·L~(-1),接近于渗入浓度0.1 mol·L~(-1),说明粘土膜拦截盐的能力随时间下降。此外,在拟稳定状态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流速在偏离试验设定条件的±10%范围内,对膜效应系数的影响不超过±1.25%,拟稳定时长变化对膜效应系数的影响不超过0.71%,说明计算方法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593.
实时水力学模型是现代钻井工程用于预测井下情况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实时水力学模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一套井筒实时水力学计算与分析模型,包括井筒环空压力和当量循环密度(ECD)的计算。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钻柱旋转对速度分布的影响。同时,模型紧密结合参数随温度压力和工况的变化,使计算结果更加贴近井下实际情况,提高了该水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使之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594.
595.
根据室内模拟试验数据研究了单一流径基岩裂隙水流的平均流速,建立了单一流径无压裂隙水和承压裂隙水的平均流速与水力坡度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96.
姜桂林 《地理教学》2006,(12):38-39
课外观察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课堂”,能取得课堂上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前不久,笔者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一次课外观察活动,地点选在县城郊区的“大石坝”,此地位于长江中游起点——宜昌附近,在长江与清江交汇点的拐弯处,因江水流速变缓泥沙淤积而形成一面积约0.1平方千米的江滩,现在已值枯水期,江边的江滩外露,满滩的碎石头,是较理想的“实地观察学习长江”的地理学习“第二课堂”。抵达目的地后,立刻组织学生开始了“关于长江知识”的对话:  相似文献   
597.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for individual events in a given watershed receives little attention compare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yield, though it may underlie the event-based sediment-yield model for large-size watershed. The data observed at 12 experimental subwatersheds in the Dalihe river watershed in hilly areas of Loess Plateau, North China, was selected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the relation. The peak flow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event sediment yield. However, in the study areas, sediment concentration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when water discharge exceeds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 implying that the heavier flow is not accompanied with the higher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Hence, only the runoff volume factor was considered in the sediment-yield model. As both the total sediment and runoff discharge were largely produced during the heavy-discharge stage, 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as negligibly variable during this stage, a proportional function can be used to model the relation between event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for a given subwatersh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model at larger spatial scales was also discuss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for the Yaoxinzhuang station at the Puhe River basin, which controls a drainage area of 2264km2, a directly proportional relation between event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may also exist.  相似文献   
598.
为了进一步揭示粗糙透水床面明渠水流运动特性,针对垂线流速分布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边界层理论,推导了含有摩阻流速、理论床面流速和原点位移等3个参数的修正对数公式;通过水槽试验,运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分别对用直径1 cm玻璃珠构成的粗糙不透水和透水床面明渠水流的垂线流速分布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推导的修正对数公式与实测符合很好;相同水流条件下,透水床面的摩阻流速要大于不透水床面,各自的阻力系数保持基本不变;理论床面流速是主流平均流速的0.35~0.45倍,且床面相对流速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599.
2015-04-25尼泊尔Gorkha附近发生了Mw 7.8级强震,引发尼泊尔及中国西藏地区大量的山体滑坡和雪崩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基于Landsat 8影像和亚像素相关性匹配技术识别形变失相关区域,并结合目视解译提取震害滑坡与雪崩沉积区域,统计分析了所提取的滑坡数目、面积等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同时对珠峰雪崩高发区的冰川形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形变场中的形变失相关区域并结合目视解译验证是一种识别震害滑坡与雪崩沉积区域的有效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滑坡体随坡度分布呈现高斯特性,多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地形,易发于河谷两侧,且高坡度更容易触发单体面积大的滑坡体。该研究为利用Landsat 8影像数据进行震害滑坡与雪崩沉积区域提取、雪崩高发区的冰川流速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00.
研究冰川跃动过程及特征是理解冰川跃动机理的重要途径,目前仍然缺乏详细的冰川跃动过程观测。利用Envisat-1/ASAR、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得了东喀喇昆仑山昆常冰川详细的表面流速与表面高程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2年冰川中部隆起,平均增厚(10.19±1.79) m,冰川接收区以消融为主,平均减薄(39.71±1.79) m;2012—2014年冰川主干中部隆起向下迁移,平均增厚(8.21±1.37) m;2018年后积蓄区厚度平均减薄(9.77±3.38) m,接收区平均增厚(19.67±3.38) m。冰川主干表面流速从2007年起增加,并且在2017—2018年内经历过两次快速运动期,两个阶段的最高流速分别达到2.36 m·d-1和2.12 m·d-1。根据表面高程变化以及流速变化特征,认为昆常冰川在2007—2019年间发生跃动。时序流速表明,昆常冰川很可能是积蓄区发生微跃动/雪崩形成隆起(跃动前锋),并且两次快速运动后突然减速发生在夏末,很可能是冰下水文通道打开排水使得冰下静水压力减弱从而导致跃动停止,属于阿拉斯加型跃动。结合ITS_LIVE流速数据分析,初步确定其近两次跃动的间隔约为30年。同时对比时间序列的Landsat图像发现,2004—2005年间昆常冰川南分支发生跃动,致使分支末端的小冰湖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