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2166篇
海洋学   5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本文提出河流携带入海的沉积物或沿岸剥蚀物中矿物的分布及再组合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为了确定控制鲁南两城河至白马河沉积物样品中矿物分布及再组合的主要因素,作者对该区109个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了Q型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指出,在诸多的河流中,白马河和两城河是控制该区沉积物分布的最上要的河流;矿物的化学稳定性是决定该区矿物再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水成沉积与风成沉积及古土壤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晚第四纪水成沉积、风成沉积、古土壤等的磁组构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磁组构特征。一般地,水成沉积的体积磁化率K受物源和水动力因素控制,P和F均>1.02,q<0.5;风成沉积的K受物源控制,内陆黄土的K明显高于沿海黄土及海岸风沙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0.55;古土壤的K受母质沉积类型和成土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内陆古土壤的K偏高,沿海古土壤的K偏低,内陆古土壤的K远高于沿海古土壤的K,P和F均<1.02,q的平均值在0.5左右。运用典型沉积的磁组构特征对比分析未知沉积物,可以得到未知沉积物的物源、沉积过程和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43.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7,16(4):386-392
本文对福清湾北部及其以东近岸海域的地质地貌,潮流和波浪等沉积环境因素,以及对沉积物和悬浮泥沙的粒度,矿物特征进行研究,认为福清湾为溺谷型的半封闭潮汐汊道海湾存在着较大的潮差和潮流流速,沉积物沿潮流方向呈东粗西细和岸边细、向海变粗的潮流分异特征,潮流控制着沉积物的布局,而属于潮控的浅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4.
塘沽海区海底地形的SAR影像仿真与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袁业立、金梅兵(1997)提出的海底地形SAR影像仿真与反演模型,对渤海塘沽海区的一张Radarsat SAR影像进行了仿真和水深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影像与真实SAR影像基本吻合,反演水深与实际水深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袁业立(1997)SAR成像机理的正确性和在中国近海利用SAR影像进行浅海水深探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6.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即变余沉积;下层(2~130 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 4期海退至MIS 3期海进与MIS 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变化韵律.  相似文献   
47.
1975年秦曾灏、冯士筰提出“超浅海风暴潮”理论及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简称秦、冯模型),给出了风暴潮位预报方程及风暴潮流的解析解,经数值检验,该理论适用于渤海风潮,但涡动系数采用与深度无关的常数值,是物理假设上的一个弱点。  相似文献   
48.
北黄海长山群岛海域沉积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获取1989-1993年黄海北部长山群岛海域沉积物大量数据基础上,借助沉积物粒度分析(Q型),揭示出该海域具有在“岛屿效应”影响下的4种环境能量类型,分析了与其适应的环岛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9.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成像机理,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并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浅海水下地形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分析结果表明,水下地形高度越高,SAR可测量的水深越深;水下地形坡度越大,越易被SAR所观测.水下地形的星载SAR测量还与水下地形的方向有关,与卫星飞行方向平行的水下地形最易被SAR观测,与卫星飞行方向垂直的水下地形最不易被SAR观测.  相似文献   
50.
杜渺 《海岸工程》2000,19(3):39-45
介绍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及所属玉环县、温州市及所属乐清市、瓯海区等地面实施海洋“蓝色工程”的丰富实践和新鲜经验。文中借鉴浙东南沿海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的实际,提出了做出滩涂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