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4 毫秒
71.
72.
文中报道了在北京延庆杨户庄剖面,发现的第四纪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化石。该化石产地以化石层位稳定、分布面积较广、化石丰富及地质时代较明确为特点。至于化石是否是“海侵”或“海泛”的产物?,或是由“生物传布的空中通道”而来,还是为“湖盆内盐度增高的水介质中生存的特殊生物相”?都正在研究与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73.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鹏飞 《沉积学报》2003,21(1):125-128,136
根据沉积学和煤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聚煤作用、聚煤中心、煤层在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煤的前身--泥炭和成煤基地--沼泽地 ,以及煤和煤系中的矿物组分--高岭石进行了介绍、分析、论述 ,并再次提出华北晚古生代海侵问题。  相似文献   
74.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在早白垩世早、中期海底扇处于萌芽阶段和青春阶段,沉积岩的砂/?泥比值高,砂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多样,反映出海岸平原和大陆架较窄,海底坡度较大,从早白垩世开始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棚向大陆斜坡转移的过程,海平面升高,构造性质主要为水平拉张、裂陷。早白垩世晚期海底扇处于成熟阶段,海岸平原和大陆架宽度加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物以泥质组分为主,富含菱铁矿、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相变缓慢,水体低能,属于缓倾斜、无明显坡折带的陆缘,反映了北喜马拉雅区的最大海侵事件。由于印度洋扩张、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在早白垩世晚期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趋成熟,本区处于大陆斜坡下部强还原的深海-半深海环境。晚白垩世总体上属于海退,海底扇处于消亡阶段,其岩石由泥岩类向砂岩类直至砾岩类演化。白垩纪沉积盆地则相应经历了由陆棚→拉张断陷盆地→陆坡→深海盆地的演变。  相似文献   
75.
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锶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研究区锶硫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济阳坳陷古近纪是否遭受过海侵作用.结果表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87Sr/86Sr值为0.707 6~0.709 9,属于同时期海相锶同位素范围;沙四上亚段δ34S为15‰~24‰,也属于同期海相硫同位素范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段曾不同程度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陆表海盆地含煤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鲁西南煤田陆表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中的T-R旋回特征;划分出陆表海盆地高分辨层序,依次为构造层序、超层序、层序、小层序组、小层序及更小级别的层序单元。在研究了陆表海盆地海平面变化特点及其对煤聚积控制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观点,认为海侵事件是控制陆表海盆地煤聚积的重要事件,突发性海侵事件界面、暴露土壤化事件界面和海侵事件成因的煤层均具有等时性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77.
李增学  魏久传 《地学前缘》2000,7(3):202-202
晚古生代华北陆表海盆地的海平面变化具有复合性海平面变化的特点 ,长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周期中叠加了中、短期的海平面波动变化 ;长周期海退过程中 ,具多次短周期海侵事件发生 ,长周期海侵过程中也有短周期的海退发生。而短周期的海平面波动变化属于高频海平面变化 ,深刻地影响着陆表海盆地的沉积充填和聚煤作用。总起来看 ,鲁西及邻区的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充填沉积是由一种较薄的反映水体向上变浅的复合性旋回序列组成 ,其分界面是由地史上瞬时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形成的间断事件所致 ,或相对海平面下降期间的暴露事件形成的间断面所产生的。陆…  相似文献   
78.
朝鲜海峡南部中陆架海侵沙脊在高能环境中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地质背景研究区为韩国海南部水深 60 ~ 100 m 的中陆架中部。韩国海南部陆架为构造上稳定、冰后期被淹没的浅水陆架(水深<120 m),陆源碎屑沉积厚。这些厚层沉积物显示了区域倾斜的前积层层理,表明它们为三角洲来源或浅水来源,尤其是晚第四纪沉积形成高频沉积层序,包含了一套与末次海平面循环(< 30 000aBP)相响应的低海面、海侵和高海面沉积(Yooand Park,2000)。低海面和高海面沉积分别位于外陆架和内陆架,而海侵沉积在陆架上分布广。海侵沉积可分为 5 个地层单元(Yoo andPark,2000),包括:①中陆架海侵层;②中陆架沙脊;③横切水道填…  相似文献   
79.
连云港海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亚超  顾兆峰 《海洋学报》2019,41(11):101-116
基于连云港海域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和16个站位柱状岩心的剖面观察、粒度分析、微体化石鉴定、有孔虫和腹足类纹沼螺的AMS 14C年龄,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结构、厚度和沉积物组成,划分沉积单元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海侵沉积区的沉积相,认识其沉积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水下三角洲沉积体可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沉积单元,两者沿连云港海岸线呈并置关系。三角洲前缘位于埒子口至新淮河口外,为一NNE向进积、NW向倾斜的扇形楔状体,可识别出灌河叶瓣及其以东的叶瓣两个沉积中心。该沉积单元以砂质沉积为主,两个叶瓣之间的分流间湾分布有泥和砂质泥。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西北侧,大致从埒子口外侧沿海岸带向海州湾展布。该单元为泥质沉积,厚度较薄,其北部的两个柱状岩心所揭示的沉积厚度分别为1.8 m和1.5 m。水下三角洲以北,海侵沙席分布广泛,厚度通常在20 cm左右。其分布在本区具有普遍性,只是在连云港海域被黄河泥沙所覆盖,由此也构成了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底界面。该界面具有侵蚀残留地貌特征。海侵沙席之下为晚更新世MIS 3阶段中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物多由黄色粉砂或砂质粉砂组成,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等,可见淡水纹沼螺。  相似文献   
80.
分析了江苏省启东市北新镇NTZK01孔岩心沉积特征,结合该孔45个有机碳样品和14个样品的渗透率值,讨论亚间冰期(LG)和冰后期(PG)海侵旋回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浅层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亚间冰期(LG)海侵旋回,海平面快速下降,地层遭受侵蚀,仅保留部分河床沉积,其最大海泛面也未保存。研究区在冰后期(PG)海侵旋回,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下切河谷区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流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底部侵蚀面为冰后期(PG)海侵旋回的底界面,最大海泛面发育在淤泥质粘土层中,最大海泛面以下为海侵旋回,最大海泛面以上为海退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