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7篇
  免费   1636篇
  国内免费   2881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472篇
地质学   10752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30篇
自然地理   37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613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405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433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290篇
  1996年   271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474篇
  1991年   584篇
  1990年   449篇
  1989年   34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3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7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中央造山带”是夹持于中国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延展的(局部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显生宙造山系统。该造山带中包括了库地-喀拉塔什、红柳沟-肃北-北祁连、南阿尔金-滩间山、昆中、朱阳关-夏馆和商州-丹凤6条早古生代缝合带。被缝合带所围限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中阿尔金-祁连-金吉地块、柴达木地块、北秦岭地块和东、西昆仑2个变质地体。南秦岭原为扬子克拉通的北部边缘,但卷入了显生宙造山带,成为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对上述6条早古生代缝合带和6个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单元的特点进行了概略总结,并阐述了各地质构造单元中的构造地层系统和热-构造事件的年代格架。  相似文献   
972.
洞穴化学沉积物气候-环境记录机理研究中,亟需了解各种环境替代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我们以洞穴滴水为主线长期系统监测研究了气候-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受控因素,判别了洞穴顶板土壤基本情况(自然和人为作用),分析了洞穴滴水的水动力特征,归纳了水文、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简单模型,考察了滴水的DOC、荧光强度及相关性,综合探讨了氢、氧、碳同位素信号传递过程及其受控因素,以及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的对比.当前我们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是发现滴水的溶解有机碳和荧光强度以每年4~6月最强,并与洞穴上覆植被条件成正相关;降雨对洞穴滴水氧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和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蒸发作用对氧同位素信号的传递有不大于2‰的影响作用;植被条件对滴水碳同位素信号起主导控制作用,δ13C值在湿热条件下低于干冷条件,明显受降雨稀释效应、水动力过程、方解石溶解/沉积作用和CO2逃逸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3.
天津蓟县雾迷山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达3 300 m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广泛发育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雾迷山旋回层,属于特殊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在对旋回层内部岩石成因单元的类型及组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模式和沉积环境模式,并对成因单元的岩石磁化率特征及其对高频旋回的反映进行了探索。认为雾迷山旋回层为沉积环境的水深由较浅—较深—较浅—暴露条件下的沉积,可能代表真正的沉积旋回;其成因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有序叠置形态,表明它有可能是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的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自旋回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4.
What Happened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in the Period 2560-1850 M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TNCO) was a Paleoproterozic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belt along whic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locks amalgamated to form a coherent North China Craton (NCC). Recent geological, structural,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show that the orogen was a continental margin or Japan-type arc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Block, which was separated from the Western Block by an old ocean, with eastward-directed subduction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Block. At 2550-2520 Ma, the deep subduction cause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edium-lower crust, producing copious granitoid magma that was intruded into the upper levels of the crust to form granitoid plutons in the low- to medium-grade granite-greeustone terranes. At 2530-2520 Ma, subduction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cause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wedge, which led to underplating of mafic magma in the lower crust and widespread mafic and minor felsic volcanism in the arc, forming part of the greenstone assemblages. Extension driven by widespread mafic to felsic volcanism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ck-arc and/or intra-arc basins in the orogen. At 2520-2475 Ma, the subduction caused further partial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to form large amounts of tonalitic-trondhjemitic-granodioritic (TTG) magmatism. At this time following further extension of back-arc basins, episodic granitoid magmatism occurred, resulting in the emplacement of 2360 Ma, -2250 Ma 2110-21760 Ma and -2050 Ma granites in the orogen. Contemporary volcano-sedimentary rocks developed in the back-arc or intra-are basins. At 2150-1920 Ma, the orogen underwent several extensional events, possibly due to subduction of an oceanic ridge, leading to emplacement of mafic dyke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metamorphosed to amphibolites and medium- to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At 1880-1820 Ma, the ocea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locks was completely consumed by subduction, and the dosing of the ocean led to the continent-arc-continent collision, which caused large-scale thrusting and isoclinal folds and transported some of the rocks into the lower crustal levels or upper mantle to form granulites or eclogites. Peak metamorphism was followed by exhumation/uplift, resulting in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folds and symplectic textures in the rocks.  相似文献   
975.
根据阿尔金山西段前早古生代变质岩的岩石组成、沉积建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阿尔金地块、中阿尔金地块(包括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带、肖鲁克·布拉克高压变质岩带和塔什萨依玉石矿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带)和南阿尔金地块(包括南阿尔金中—新元古界隆起带和阿尔金南缘复合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提出该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前长城纪古陆核形成阶段、长城纪—青白口纪不同基底联合阶段和早古生代洋陆转换阶段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976.
在大量收集西秦岭地质资料基础上,以信息量计算法为数学依据,以DPIS软件为工具,建立了西秦岭地区较为详实的地质空间信息数据库,圈定出成矿预测区8处,并对其中的岷县一礼县成矿预测区进行了解释和推断,认为寨上西南、北东部地区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应用DPIS进行区域成矿预测,具有降低信息统计的劳动强度、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快速进行多种方案对比、筛选有利找矿靶区的优点;建议推广DPIS系统应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77.
河北省金矿大多与内生成矿作用有关,受各级构造体系的制约。同时与中生代岩浆岩和高金地球化学丰度值地层有成因上的联系。河北省金矿储量已严重不足,但河北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找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78.
青云山铜金矿为次火山低温热液矿床,矿区共有6个工业铜金矿体,矿体受断裂及构造蚀变带控制,Ⅰ号矿体为石英脉型,其余皆属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区东矿段天花寨一带的不整合面、西矿段的深部、F37和F3断裂及旁侧次级断裂在走向(倾向)上的变化部位是下一步找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979.
从不同标高、不同品位的矿石选矿试验研究入手,论述了富文金矿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等。研究表明,该金矿为中型特高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严格受断裂裂隙控制。矿石的有用组分多样,有害杂质少,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同时也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矿物。矿石多具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以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自然金形态为尖角粒状、角粒状、长角粒状,赋存状态以裂隙金为主,其次为粒间金,包裹金占16.9%,自然金为细粒金。矿石类型为富金银多金属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型。  相似文献   
980.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额尔齐斯金矿带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地质研究表明,发生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金成矿作用在整个额尔齐斯金矿带中广泛发育,明显受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的控制。通过对额尔齐斯构造带及其中发育的21个金矿床(点)尤其是多拉纳萨依、托库孜巴依、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和马热勒铁等金矿床控矿构造的研究,作者提出如下新认识: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总体上具有向东收敛、向西散开的基本形式,控矿构造具有向东单一(仅为韧性剪切构造)、向西复杂(脆韧性构造叠加于韧性构造和中酸性岩体上)的特点,由此控制的金成矿作用具有“东浅西深、东弱西强”等6条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EH4深部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指出额尔齐斯金矿带西部哈巴河地区和中部富蕴地区是形成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