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辛仁轩  董仁杰 《岩矿测试》1996,15(3):203-206
用5709萃取树脂还原色层法分离富集高纯氧化铕中微量稀土杂质,随后用顺序扫描等离子体光电光谱法测定。色层分离的条件:上柱稀土基体的质量浓度为20g/L,pH2-3,流速为2.5mL/min,洗脱液为6mol/L的HCl溶液。共测定铈,镨,钕钐,钆和镝6种稀土杂质。  相似文献   
42.
层间水含量对蛭石有机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磷酸三丁酯对膨胀蛭石和未膨胀蛭石进行了改性处理,并用IR、XRD方法研究了蛭石在不同层间水含量情况下,这两种有机分子分别进入蛭石层间的难易情况,结果表明:(1)层间水含量能够对有机分子进入蛭石层间产生影响,但对具有较强离子交换能力的有机分子进入层间的影响不大;(2)磷酸三丁酯分子易于与含层间水少的膨胀蛭石结合,说明层间水对磷酸三丁酯分子的作用遵循异极性排斥的原则。  相似文献   
43.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甾烯和萜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烷基环己烷的母源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并混有陆源物。G-15站和G-32站的烷基苯以C12烷基苯为主,碳数范围在C11~C24;而G-25站以C21烷基苯占优势,不含有C17和C19~20烷基苯化合物。胡萝卜烷主要为β-胡萝卜烷,并含有全氢化β-胡萝卜素,甾烯化合物中检出24-乙基胆甾-5-烯、甾二烯和胆甾-5-烯。萜烷化合物中的二环倍半萜碳数范围在C17~C21;羊毛甾烷分别为C308β(H)、9α(H)-羊毛甾烷、C31的24-甲基羊毛甾烷和C32的24-乙基羊毛甾烷。ββ构型的C2917β(H),21β(H)-30-降藿烷、C3017β(H),21β(H)-藿烷和C3117β(H),21β(H)-升藿烷等化合物的存在,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低成熟度。  相似文献   
44.
佟柏龄 《岩矿测试》1993,12(2):131-134
介绍了巯基棉富集-大口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中痕量烷基汞的分析方法,并与玻璃填充柱色谱分离烷基汞进行了对比。取1000ml环境水样时,本法的检出限为:甲基汞(MMC)0.5pg;乙基汞(EMC)0.7pg。  相似文献   
45.
膏盐盆地高硫原油中的长链烷基噻吩类化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江汉膏盐盆地第三系高硫原油中新的含硫化合物——七个系列的烷基噻吩类和五个系列的烷基四氢化噻吩类。两类化合物的碳数范围以及分布特征与原油烷烃的分布十分相似;即高C20异构烷基噻吩与四氢化噻吩以及偶碳优势分布。含硫化合物可能是膏盐环境高硫原油的特征性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早期阶段硫或硫化氢与烷烃的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46.
本文研究了三烷基氧膦萃取色层分离铀的一些基本特性,如色层柱容量,萃取剂荷载量和溶液流速与理论塔板高度的关系,萃取剂的流失情况以及铀的分离行为等。用pH=5.8—6.2的混合络合剂可将柱上的微量铀定量洗提,以5-Br-PADAP光度法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可用于矿石中0.002—0.4%铀的测定。  相似文献   
47.
48.
Compound-specific ^13C/^12C isotope ratio measurements have successfully been demonstrated as a valuable technique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source apportionment in a number of studies. However,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where the PAils matrix has been subjected to heavy biodegradation/phytoremediation, and the isotopic signatures for PAHs are overlapping for some sources, further constraints are needed for unambiguous source apportionment. It has been shown that asphaltenes retain useful molecular and isotopic information of bio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for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1-3), which can be accessed via hydropyrolysis. Given that stable isotopic ratios of PAHs a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biodegradation and that hydropyrolysis of asphaltenes can generate representative molecular profiles expected for non-biodegraded oils, this has enabled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combining hydropyrolysis and compound-specific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 to be developed for source apportioning hydrocarbons in biodegraded environmental samples. In this study, the PAHs released from hydropyrolysis of asphaltenes from a variety of primary sources (e.g. crude oils,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 coal tars, and river sediments) were characterized in regard to their molecular distributions and ^13C/^12C isotope ratios. Application to samples previously examined from an area close to a former carbonization plant is described where unambiguous source apportionment could not be achieved previously for the PAHs due to likely environmental alternation (3). For both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 coal tar, the molecular profiles for bound aromatics are broadly similar to their free aromatic counterparts.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for the major PAH components present in bound aromatics (-23‰) are significantly more enriched in ^13C than the free aromatics (-26‰),  相似文献   
49.
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对采自湖北清江流域和尚洞洞顶的土壤样品与洞内石笋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中存在的七个系列单甲基支链烷烃在所有的石笋样品中均可以找到,呈现相似的分布模式,石笋中七个系列支链烷烃有可能来自洞穴滴水携带的土壤中的支链烷烃,但是也不能排除石笋原地生长的微生物的贡献。烷基环己烷的分布在土壤与石笋中呈现了相似的分布模式,但是主峰碳数有所变化,高碳数部分与低碳数部分的相对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土壤与石笋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差异所造成的。本次研究初步显示了相对封闭稳定的洞穴沉积物与上覆土壤层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异同。   相似文献   
50.
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是一类结构稳定、来源广泛、对气候环境响应敏感的微生物标志物,也是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的重要工具。相对于其他地区,青藏高原极端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理复杂,不同载体中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的分布特征不同,这给青藏高原古气候和古环境定量重建研究带来了不确定性,限制了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充分应用。首先,总结了青藏高原不同载体中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其次,概述了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指标在青藏高原古气候环境重建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在青藏高原应用中的不确定性来源及其成因解释;最后,结合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对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的影响机理,对青藏高原各载体中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