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43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244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秦勇  金奎励 《沉积学报》1989,7(3):73-81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892.
河南省西峡—淅川—内乡—带燕山期冲断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长厚  吴正文 《现代地质》1994,8(4):475-483
  相似文献   
893.
李荫清 《地球学报》1994,15(1):27-38
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正岔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十分丰富.主要有G型富气体包裹体、P型多相包裹体和F型两相气液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尤其是早期)以发育P型包裹体为特征,其内子晶种类多、体积大;成矿高峰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F型包裹体最多,少数G型;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数量少,主要为气液比小的富液相包裹体.通过包裹体的低温试验和成分分析得出,本区成矿液体有两类:①高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含CaCl3、MgCl3、KCl的NaKCl-H2O溶液,来自岩浆热液;②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NaCl-H2O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大气降水占优势。成矿作用温度范围为180-640℃;矽卡岩阶段为280-640℃,成矿的最佳温度为260-400℃。成矿压力为5-20MPa,当流体沸腾、盐度为7-12WNaCl%、密度为0.5-0.8(g/cm^3)时对成矿最有利。  相似文献   
894.
最近,赵越等人从现实主义原则和现代地质学理论,分析综合了东亚构造地质、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地质年代等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东亚古亚洲洋构造系和古特提斯构造系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的转变最终出现在中侏罗世,而不是印支期。  相似文献   
895.
在藏北大横山地区二岔沟一带的硅质岩、硅质泥岩中首次发现了拉丁晚期-卡尼早期的放射虫动物群,建立了二岔沟组.二岔沟组在区域上出露比较广泛,并往往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系蛇绿岩的上覆沉积岩系,根据其中的放射虫化石的时代及获得的蛇绿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值232Ma±11Ma,推断蛇绿岩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若拉岗日群的解体和二岔沟组、弯岛湖蛇绿岩的基本特征,表明大横山地区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为多岛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的消减闭合、碰撞造山运动形成了大横山构造蛇绿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896.
辽西北票早侏罗世兴隆沟组英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李伍平   《岩石学报》2006,22(6):1608-1616
辽西北票早侏罗世兴隆沟组英安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SiO2(≥63.93%)、Al2O3(≥15.40%)、Na2O(≥3.65%)和MgO(≥2.32%,Mg^#=0.48~0.61)含量,较高的Sr(〉463μg/g)、Cr(〉119μg/g)、Ni(〉75μg/g)含量,较低的Yb(〈1.70μg/g)、Y(〈17μg/g)含量,高的La/Yb(〉18)、Sr/Y(〉34)值和低Rb/Sr(≤0.31)比值,稀土元素强烈分馏,弱的负铕异常(Eu/Eu^+=0.80~0.87).它们的Nd同位素(^143Nd/^144Nd=0.512414~0.512502.εND(t)=-2.10~-0.38,TDM:0.89~1.02Ga),Sr同位素(^87Sr/^86Sr=0.7073~0.7075,8Sr(t)=11.16~13.78)和Pb同位素(^206Pb/^204Pb=18.28~18.40,^207Pb/^204Pb=15.42~15.53,^208Ph/^204Pb=38.08~38.27)组成与华北陆块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及其中的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不同。这表明兴隆沟组英安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壳残片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过强烈的混染作用。据此,推测古亚洲洋曾向华北陆块发生过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897.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热供给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陆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形成之后,还可能再次有对流地幔的注入,对原有的陆壳和地幔岩石圈进行改造。华北克拉通于新太古—古元古代形成的陆壳和大陆根,在侏罗纪—白垩纪(J—K)的燕山期遭受重大改造,有对流地幔的一次重要注入。一维的数值模拟表明:(1)在1GPa条件下,1250℃底侵玄武岩对于初始温度400℃的英云闪长岩围岩的加热,并达到使其发生局部熔融作用,其纯的熔融量与纯的底侵玄武岩岩浆结晶的厚度的比值约为0·12;假设仅有25%的熔浆能够分离出来,则能够分离出的熔浆量与底侵玄武岩结晶总量比约为0·03。由此可以推测,如果要产生总量为1km厚的花岗岩的岩基需要33·3km的底侵玄武岩岩浆的全部结晶来提供热通量。而33·3km的底侵玄武岩岩浆可能需要约333km的软流圈物质参与(假设10%的局部熔融,并且全部熔体均能分离出来)。(2)华北克拉通燕山期玄武岩的喷发和地壳浅部辉长岩侵入体的发育,说明底侵的玄武岩岩浆不可能全部固结,从模拟的角度说明,燕山运动需要非常大量的底侵玄武岩岩浆和热通量的注入,才能诱发现今所观察到的燕山期强烈的岩浆活动。文中数值模拟工作对进一步理解“燕山运动”发生的深部背景即来源于软流圈的贡献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8.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青藏高原腹地五道梁群及相当层位的沉积地层呈缓倾斜或近水平产状,广泛分布于渐新世夷平面之上,厚度300~350m,富含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指示了中新世早期长期稳定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根据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的分布范围,认为中新世早期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发育五道梁、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和东温泉等面积5000~15000 km2的古湖盆,在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发育安多、那曲、罗马、班戈、伦坡拉和双湖等面积1500~2000km2的古湖盆.根据ETM遥感和野外观测资料,发现中新世早期主要湖盆之间存在古湖水相互连接的通道,形成规模更大的巨型古湖,包括唐古拉山北侧面积超过10×104km2的青西古大湖和唐古拉山南侧面积超过5×104km2的藏北古大湖.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发育时代为23.5~16.0 Ma.  相似文献   
899.
邯郸-峰峰矿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明忠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4):13-14,24
通过野外露头共轭剪节理的产状测量,采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期配套,总结了邯郸-峰峰矿区地台盖层沉积以来主要经历的三期构造应力:第一期为印支期,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影响较弱;第二期为燕山中期,主压应力为南东一北西向,影响较强烈;第三期发生在中生代末期至古近纪喜山期,主压应力为北北东一南南西向,主要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拉张。  相似文献   
900.
根据对燕山地区地层结构和岩石组成的分析,确定了以洪水庄组、铁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雾迷山组白云岩(储)—洪水庄组泥、页岩(盖),以及铁岭组、下马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铁岭组白云岩(储)—下马岭组泥、页岩(盖)为主的两套生储盖组合。对泥、页岩生烃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泥、页岩为主的两套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具有很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