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1234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洪铉子 《中国地名》2009,(10):14-17
海港区通常南北走向为路,如迎宾路、红旗路、文化路、建国路、民旗路、泰山路,友谊路等等,东西走向为街,如建设大街、燕山大街、港城大街、和平大街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街路不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如开滦路、缸砖路、南山街等街路为东南、西北走向。  相似文献   
952.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山隆起区高速稳定和南侧裂陷盆地低速松散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使宝坻-桐柏、宁河-昌黎断裂构造分区线和燕山隆起之间的中间过渡带为张渤地震带东部平原区地震的孕发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53.
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以燕山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发育4期钙碱性火山活动,它们的源区组成都是受壳幔相互作用的制约,其中髫髻山组和义县组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髫髻山组岩性比较单一,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范围小,岩浆的AFC作用不强烈,源区成分不复杂.依据Kay et al.(1991)的方法,估算了早-中侏罗世燕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0-45 km.髫髻山组粗安岩是在加厚的地壳 (40-45 km)条件下,源区是含角闪石的石榴石麻粒岩 底侵的基性岩的壳幔过渡带熔融形成.义县组火山岩的源区为下地壳 岩石圈地幔,地幔组分较髫髻山组增加.研究区中生代早期地壳开始加厚,发生下地壳拆沉,进入流变学性质改变了的“弱化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作用.岩石圈地幔在中生代晚期受到流体、熔体、地幔矿物中活化的分子水、剪切构造作用,以及温、压条件改变的影响,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不均一的局部弱化,为容纳拆沉的下地壳提供了优化场所.推测弱化岩石圈地幔出现于135 Ma以后燕山地区发育的小型拉伸盆地之下,以及对应的小型软流圈底辟体之上.上述模型可以与俯冲带的楔形地幔与俯冲洋壳的相互作用相对比.  相似文献   
954.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中国东部中酸性燕山期岩浆活动非常发育。文中讨论了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的分区、岩浆系列、埃达克质岩(adakite-like)、花岗岩源区、花岗岩形成环境、I型和S型花岗岩的含义等问题。认为目前使用的花岗岩判别图不能用来讨论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按照花岗岩源区深度,至少可以分出来自地幔下地壳和中上地壳的3个深度层次的花岗岩类,强调源区深度对花岗岩性质的制约。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与地壳拉张环境下大规模拆沉作用导致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及其引发的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关,中国东部不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带。但拆沉作用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机制仍然不清楚。  相似文献   
955.
武夷山西缘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夷山西缘兴宁一龙川.五华地区变质岩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发现的兴宁县径南镇变流纹岩进行了详细观察与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测试分析,旨在确定其构造属性和形成年代.该变流纹岩与变杂砂岩互层,两者同褶皱、同变质,地表出露厚60m左右.径南流纹岩中锆石呈淡褐色,部分弱熔蚀.SHRIMP U—Pb定年显示存在两组锆石年龄记录:其一由8颗自形岩浆锆石组成,具有谐和的U-Pb同位素组成,平均^206Pb/^238U年龄为(972±8)Ma(MSWD=14),代表岩浆结晶、火山喷发年龄;另一组由6颗具环带构造的弱熔蚀半自形.他形锆石构成,年龄是(1097±11)Ma(MSWD=0.58),相当于变质基底的年龄,可能为流纹岩源岩的继承锆石或者系岩浆上升时俘获熔蚀围岩的.另有1颗继承锆石的年龄是(2035±11)Ma,反映华南可能存在一个古元古代的蚀源区.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02和K20含量,Al2O3含量中等,ACNK值0.98~1.11,反映岩石的高钾偏碱性质;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稀土总量高,具Eu负异常和Sr负异常;贫Ba,Sr,Ti,P和Ta-Nb,富Rb,Th,Ce,具有和晚中生代中国东南沿海酸性火成岩相似的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具有壳源花岗质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研究区在新元古代早青白口世曾经发生过一次构造.岩浆事件,导致高钾钙碱系列酸性火山岩喷发.  相似文献   
956.
太行山、燕山主要隆起于第四纪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太行山、燕山山地中的深切曲流河谷形成于第四纪。它是在上新世曲流宽谷的基础上深切形成。上新世曲流宽谷代表该时期的太行山、燕山还是一个丘陵—宽谷平原的地貌。如今已上升成为海拔1300m ~2200m 的山地。说明太行山、燕山主要隆起于第四纪。其隆起幅度分别是1100m ~1500m 和600~1000m ,隆起速度分别是0.44~0.60m m /a 和0.24~0.40m m /a。第四纪隆起幅度均占该山地总隆起幅度的60% ~70% 。  相似文献   
957.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958.
大别造山带南部浅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出露与超高压榴辉岩伴生,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浅变质岩的锆石U- Pb 年龄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为晋宁早期(1100 ±140 Ma) ,与扬子地块南缘的一些岩浆岩的年龄相似。浅变质岩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及超高压地块区域片麻岩的锆石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受到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仅使浅变质岩的Rb- Sr 体系重置而没有影响到其U- Pb 体系。  相似文献   
959.
湘东北燕山期花岗岩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查明区域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期次及各期次岩石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系统总结两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壳幔质混熔型花岗类岩体多呈浅成-超浅成相小岩体,分布于长平深大断裂带附近及其东侧,其组成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属硅铝过饱和的钙碱性或钙性花岗岩类,为部分熔融岩浆的产物,与斑岩型和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在时空和成因上相关;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岩体多呈中深成相岩基,岩株状,分布于长平深  相似文献   
960.
震旦纪生命大爆炸!:浅论地史早期动物的演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列举了晚前寒武纪特别是震旦纪动物化石的记录。阐述了地史早期动物演化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预测在不久将来该领域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