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松树沟阿尔卑斯型超镁铁质岩体的接触变质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月华 《地球化学》1984,(3):206-216
The Songshugou Alpine-type ultramafie mass is intruded into the surroundiug plagioclase-amphibole schist where high-temperature aureoles are found well exposed but not distroyed. From the outer part inwards, four aureoles are recognized: the oligaclase-hornblende zone, the andesine-hornblende zone, the garnet zone and the pyroxcne zone. Toward the mass, systematic variations are noticed in the rocks from one zone to another, i.e., the rocks vary from fine-grained, fibrous, crystalloblastic texture to medium coarse-grained, granular, crystalloblastic texture and from schistose structure to massive structure; hornblende varies from blue green to brown; plagiclases vary in composition from An12-17, to An37, even to An80 near the contact; garnet and pyroxene beeome more and more abuudant; sphcne is replaced progressively by titanomagnetite;and Na(K), A1 and Ti in the hornblende tend to increase near the contac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typical rocks in the four contact metamorphic zones are generally similar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ut different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mineral chemistry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were formed under different phys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2.
1:5万理塘县、濯桑幅区调中首次在甘改-理塘结合带中段蛇绿岩中发现具有韧塑性变形变质产物的石榴硅镁石角闪片岩.该岩石的存在肯定了甘孜-理塘带的洋壳属性的同时,亦表明结合带中存在中温高压变质相系,为研究结合带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3.
华北板块南缘韧性推覆剪切带的发现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霞塔顶地区是华北板块南缘唯一可以看到古元古代荆山群与粉子山群直接接触的区段,二者之间发育一韧性推覆剪切带,荆山群底部高铝片岩被推覆于粉子山群的不同层位之上。该韧性推覆剪切带显示一个台阶状的几何学模式,其形成和发展与晋宁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大规模的斜向仰冲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推覆作用,元古界粉子山群底部的岗嵛组高铝片岩被推到了顶部。伴随这一过程,造山带的深源包体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向地表的斜向位移。  相似文献   
94.
青海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的矿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锡铁山矿区新发现的(碳质)片岩型矿体的矿化结构、矿体类型及其典型元素分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锡铁山矿床具“双层结构”,由大理岩型矿体和碳质片岩型矿体组成;碳质片岩型矿体主要赋存于滩间山群沉积岩组中上部,产出层位高于大理岩型矿体;碳质片岩型矿体的倒转型热水喷流沉积结构与含矿层倒转有关。研究表明,矿区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5.
皋兰系系侯德封孙健初二氏所命名,指分布於皋兰县城北及西北一带长约二十公里,宽约二公里之变质岩石而言。侯孙二先生以该岩系岩石虽主要为片麻岩,片岩,大理岩与石英岩,但岩石层序并不复杂混乱如泰山杂岩,乃将其与五台系相比,定其时代为太古代。此种  相似文献   
96.
羌塘中部2个蓝片岩样品中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属于残留锆石,不是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生锆石,这些年龄代表源区原岩的年龄或原岩捕获锆石的年龄,是不同构造-热事件的响应。首次在藏北羌塘地区获得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2533Ma,说明这颗锆石来自新太古代,虽然不一定源自本地,但至少暗示羌塘地区新太古代曾经可能发生过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97.
藏北羌塘中部冈玛日——桃形错蓝片岩的发现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藏北羌塘中部的冈玛日-桃形错地区首次发现含典型蓝闪石的蓝片岩。蓝片岩是由蓝闪石、铁蓝闪石、青铝闪石、多硅白云母、阳起石、黝帘石、绿帘石、方解石、榍石、金红石等矿物组成,变质温压条件为400℃±和7kbar±,属于高压变质作用。这是一条高压变质带,推测它可能向东与滇西的澜沧江高压变质带相连。冈玛日-桃形错地区含典型蓝闪石的蓝片岩的发现对羌塘陆块的重新认识以及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板块边界及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98.
新疆可可托海是世界著名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的成因长期存在争议,资源已枯竭多年,其成矿理论及找矿工作均亟待突破。我们对矿区中—上奥陶统哈巴河群变质岩和三叠纪稀有金属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并开展了矿区遥感数据解译和地球物理测量工作。结果表明,哈巴河群变质岩以云母片岩为主,与大陆上地壳微量元素含量相似,若以此作为花岗质岩浆的源岩,很难通过部分熔融直接形成含矿熔体;三叠纪稀有金属花岗岩由白云母钠长花岗岩和少量钠长花岗岩组成,其岩浆源于地下深处,在向上运移过程中,经过结晶和流动分异作用,形成富挥发分的含矿岩浆,异地侵位形成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枝,矿区存在花岗岩-伟晶岩成矿系统。遥感数据解译显示,矿区发育多个环形影像,这些影像是深部环形构造在浅部的反映,已知的伟晶岩脉及稀有金属花岗岩均赋存其中,指示矿区含矿岩浆活动可能与深部环形构造有关。大地电磁测深显示,在矿区15km以下深处发育低电阻率异常体,反映深部可能存在残余的岩浆房或局部熔融带,矿区花岗质岩浆源于此处;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显示,在矿区南北环形构造的深部均存在低电阻率异常。基于上述地质-遥感-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我们预测在矿区之...  相似文献   
99.
方城萤石矿带分布广泛,规模大,已控制储量相当于两个大型矿床。矿床赋存于华北地台南缘活动带(裂陷槽)栾川群和陶湾群地层中。分三个矿带,矿带展布与裂陷槽南缘的碱性岩带和碳质片岩带有一定关系,与东西相邻地区构成一个萤石成矿带  相似文献   
100.
施工期间发生地质灾害常导致何种因素引发的争论。对我国北方某高速公路深路堑边坡开挖到坡顶时发生整体滑坡的案例剖析,发现该边坡是多层云母片岩构成软弱夹层的顺向坡。通过对该区工程地质调查和资料分析,认为构成边坡体的多个软弱夹层及施工期间遭遇强降水是影响该边坡稳定性的主要自然原因。对本区复杂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预防、治理对策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滑坡发生的人为原因。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关系矩阵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等3种方法,计算出了自然和人为6种因素作用因子权重值,给出了基于科学计算的因素作用结果分析和责任权重划分。本文研究结果可望为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工程因子筛选和责任划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