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2篇
  免费   600篇
  国内免费   1330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420篇
地质学   2504篇
海洋学   674篇
天文学   219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铜锌是海洋浮游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其含量和同位素能够对相关海洋生物—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示踪和定量分析,是国际地学重大研究计划"GEOTRACES"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海洋铜锌同位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归纳出以下认识:①生物吸收、颗粒物吸附和有机质络合等不同海洋过程会使海水溶解铜锌同位素产生分馏,从而对同位素组成的纵剖面分布特征造成影响;②现代海洋主要铜锌输入、输出端元同位素组成及通量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仍存在潜在的铜锌源汇尚未被发现;③铜锌对海洋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其同位素组成经常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示踪.未来还需在优化铜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测试方法、探究海洋铜锌的潜在源汇以及生物碳酸盐等海洋载体铜锌同位素分馏机理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工作,并有望在碳循环、地球气候重大演变和海洋环境污染的示踪应用等方向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72.
该文将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应用于雷达临近预报。使用预测循环神经网络(predictive RNN)架构,利用雷达历史组合反射率因子建模,给出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未来1 h的预报结果。预测循环神经网络的核心是在长短时记忆单元(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中增加时空记忆模块,能够提取雷达回波不同尺度的空间特征,配合循环神经网络架构,可以有效解决反射率因子预测问题。北京大兴雷达和广州雷达长时间序列的独立检验结果和2个强对流天气个例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和传统的基于交叉相关法的1 h雷达外推临近预报相比,在20 dBZ和30 dBZ检验项目内,临界成功指数(CSI)可以提升0.15~0.30,命中率(POD)提高0.15~0.25,虚警率(FAR)降低0.15~0.20,该方法对反射率因子强度变化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3.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 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 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 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 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 浓 度等因子的影响, 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 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 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 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 一是静态模型, 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 是常数, 这类模型 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 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 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 氮收支, 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 的影响, 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 三是叶氮限制模型, 在NPP 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 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 缺, 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 验研究, 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 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 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 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4.
人类活动影响下营养盐向河口/近海的输出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晏维金 《地理研究》2006,25(5):825-835
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粮食和能源的需求和消费等)已经大大改变了地表圈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营养盐(主要是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结果是许多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显著影响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质量退化。本文对2002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全球营养盐输出和模型”(Global NEWS)项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5.
A coupled lattice Boltzmann (LB) model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is applied to the reduced-gravity, shallow water, 2.5-layer model for wind-driven double-gyre ocean circul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order integral approximation for the collision operator, the model becomes fully explicit. The Coriolis force and other external forces are included in the model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cretization accuracy of the LB equation. The feature of the multiple equilibria solutions is found in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s based on this LB scheme. With the Reynolds number increasing from 3000 to 4000, the solution of this model is destabilized from the anti-symmetric double-gyre solution to the subtropic gyre solution and then to the subpolar gyre solution.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these equilibria states are also found in some parameter ranges. The time-dependent variability of the circulation based on this LB simulation is also discussed for varying viscosity regimes. The flow of this model exhibits oscillations with different timescales varying from subannual to interannual. The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oscillation modes are obtained by spectral analysis. By analyzing th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of these mo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ubannual oscillation with a 9-month period originates from the barotropic Rossby basin mode, and the interarmual oscillations with periods ranging from 1.5 years to 4.6 years originate from the recirculation gyre modes, which include the barotropic and the baroclinic recirculation gyre modes.  相似文献   
176.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  倪晓阳  李金锋 《地球科学》2006,31(3):394-398
为解决能源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闭式循环将地热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联合起来发电.发电系统可以避免因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地震、地面沉降、地热水资源衰减、地热水有害成分污染、热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以克服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缺点.地热系统地下部分由两垂深3~5km的井在井底由一5~7km的水平井连接而成,水平井中流体温度可达150℃左右,适合于ORC发电.太阳能系统采用槽式聚光镜集热,集热流体可选水或油,最高温度可达350℃以上.ORC一级循环工质为水,二级循环工质为异丁烷;ORC发电效率,白天最大为20%,晚上最大为12%.系统采用化学储能,储能密度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的10倍以上.钻井和完井、太阳能热能转换、载热流体、ORC和储能等技术的研究结果证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7.
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综述了近10年来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影响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海平面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①近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大约为2.5~3.84 mm/a,热膨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因;②海平面变化具有时空分布差异——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地区上升最快,其值高出全球平均值的10倍以上;大西洋与太平洋30~40°N地区季节变化最明显;③将海平面季节高值时段与北半球热带气旋出现时间进行对比,发现每年8~10月份,在20~50°N的西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海平面最高值与热带气旋相叠加的全球危险海岸带,该地带包括中国大陆东部、日本沿海地区、美国东部海岸带、墨西哥湾地区和加勒比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对比两次快速晕状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分析相应的日面和行星际的观测资料,发现源区距离冕洞较远的CME引起了极强的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事件,而源区非常靠近冕洞的CME则没有引起大的SEP事件.该结果表明,冕洞可能对CME形成SEP事件有阻碍作用.继而分析1997~2003年所有爆发在冕洞边缘的快速晕状CME,发现源区离冕洞距离小于02Rs(太阳半径)的CME均没有引起大的SEP事件.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冕洞可能对邻近CME形成大SEP事件有影响,它阻碍SEP事件的形成.最后讨论了冕洞阻碍CME形成大SEP事件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9.
序言     
张国华  孔少飞 《地球化学》2021,50(1):F0002-F0002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纳米及微米级固体或液体微粒, 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有重要影响.2020 年以来,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也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科学家更加关注气溶胶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COVID-19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0.
为解决能源问题而提出了地下闭式循环地热交换发电系统.该系统地下部分通过全井下套管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克服了传统地热发电和干热岩发电受地质条件制约、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缺点,是一种新型的不依赖位置、环境友好的地热发电系统.采用大位移技术进行钻井,应用悬链线技术对井身剖面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地下连接技术要求,应用分支井和膨胀套管技术固井,设计了水泥配方并进行了相关试验,优化了载热流体,计算了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C)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