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843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长江口南、北港分汊口演变与治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薛鸿超 《海洋工程》2006,24(1):27-33
按输水输沙特征,中等潮汐长江口多年来保持“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地貌形态格局。第二级南、北港分汊口问题已成为当今发展重要障碍之一。近百年来南、北港分汊口呈周期性冲淤演变,1971年前后共约10年,中央沙头石头沙西10 km左右的分汊口位置最佳,河势归顺,河床稳定,南、北港都畅通。现今分汊口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分汊口治理,南支及其下游河段的开发与工程须认真考虑其影响与对策。  相似文献   
932.
应用ECOMSED模型输出、运动方程简化等方法,研究了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的特点。研究表明:在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中,纵向的主要平衡项为压力项和垂向涡动摩擦项,侧向的主要平衡项为侧向正压力项和科氏力项。正压力为磨刀门河口动力的主导因素,但在枯季动力平衡中,斜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项。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河口动力最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正压力项的大小,近几十年来,磨刀门河口正压力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3.
潮汐河口支流建闸闸下淤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潮汐河口建闸的关键问题是闸下淤积。在潮汐河口支流口门上建闸,其闸下淤积面貌主要取决于干流主槽的位置,这与在潮汐河口干流上建闸的闸下淤积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以钱塘江河口支流曹娥江口门建闸为例,应用河床演变分析、动床实体模型和现场冲淤试验预测了曹娥江大闸闸下淤积面貌和淤积速率,为曹娥江大闸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4.
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珍珠产业科技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才使珍珠产业实现了由天然珍珠的采捕向人工养殖的大转变,才促进了世界珍珠产业和中国珍珠产业的大发展,由于科学技术不断提高,20世纪末,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珍珠养殖大国,珍珠产量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6%。但目前珍珠养殖业面临的问题,说明技术已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珍珠产业科技含量,文章提出了若干对策,以供珍珠行业的干部、专家、企业家参考。  相似文献   
935.
1 INTRODUCTION Among the world's rivers, the Yangtze River ranks third in length, fifth in average water discharge at its mouth, and fourth in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 (Shen et al., 1983). The huge suspended load has created a bar system with heights greater than 10 m below sea level extending over 40 km along each waterway in the Yangtze Estuary (Milliman et al.,1985).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sand bars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richard, 1967; Ludwig and …  相似文献   
936.
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简称HS)是地表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对海洋中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铁(Fe)的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对腐殖质的来源、分布及对海水中溶解态铁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做了总结,特别论述了其在河口及沿岸水域的行为。大量研究表明河口、沿岸及开放海水中溶解态铁分布的变化可以用腐殖质的浓度及其铁结合能力的变化来解释。腐殖质的络合作用不仅能够阻止溶解态铁(DFe)在河口、沿岸等水域被去除,而且能够通过洋流将DFe迁移至外海及大洋区域,此外还能增加铁的溶解度及对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且促进铁的氧化还原循环。研究还发现两者之间的络合强度受到盐度、pH等理化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影响HS与DFe配合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盐度增加,导致HS中可以与Fe配合的位点数量降低,配合总量呈现指数降低,而pH的增加可以增加HS与DFe的配合量。另外HS还能影响海水中DFe的氧化还原,并以此影响浮游植物对DFe的吸收利用。因此腐殖质对溶解态铁的有机络合作用是影响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参数,对进一步研究海水中腐殖质的浓度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7.
云南星云湖大街河口湖滨湿地修复及净化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星云湖入湖污染物负荷量80%来自面源,而河道是输送污染物的主要通道,为了削减入湖污染物,在大街河口末端修复湖滨湿地4.5 hm2,恢复湖湾沉水植物28.8 hm2,对表流湿地及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生植物庞大的表面积吸附、分解和吸收作用、水质净化水质效果十分明显,净化大街河水317.8×104 m3/a,SS、BOD5、CODM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2.8%、60.1%、52.8%、49.2%、40.7%.河口湖滨湿地的修复不仅净化了水质,而且改善了河湾景观,恢复了湖泊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38.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美锷 《第四纪研究》1999,19(2):186-186
黄河下游断流已引起全国上下的严重关注,是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最近5年来,黄河断流天数和断流长度都不断增加,人海水量越来越少,已由50年代的480亿立方米,到1997年只有17亿立方米,利津水文站226天无黄河水人海。造成断流的原因主要是黄河流域近年工衣业及城市用水量大增及水资源管理工作薄弱。黄河流域的耗水量50年代为122亿立方米,90年代增至300亿立方米以上。黄河断流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严重,除直接影响两岸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人民币百亿元外,还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首先是增加了防洪压力,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多处主槽已经淤积到与河滩一样,一旦大汛期来临,洪水无  相似文献   
939.
全球变化与我国海岸研究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评述了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组成的我国海岸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2与问题。指出我国的LOICZ研究不宜引向只研究海或陆架,或者只是单纯为研究海或架而研究海或陆架,而应突出陆海相互作用主题,重点研究居于界面位置的既有海也有陆的“海岸带”。我国进一步的LOICA研究。在考虑与国际研究计划接轨时,应注意我国的情况以利于发挥我国的优势。开展“我国河口三角洲废弃演变特征、过程和主其对洞岸生态与环境影  相似文献   
940.
四川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的双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1∶5 万区调揭示出康滇地轴中段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具明显双层结构。下褶皱基底由古元古代优地槽型沉积的河口岩群、通安组中浅变质岩与黎溪—新发超单元组合变质侵入岩组成,定型于1700Ma±的中条运动;上褶皱基底由中元古代冒地槽型沉积的会理群浅变质岩与溜姑—云甸超单元组合侵入岩组成,定型于900 ~850Ma ±的晋宁运动。二者变形,变质等特征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