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7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10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琼东南盆地南部梅山组具有独特的丘状反射特征,关于其成因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以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在深水钻井标定下,从地震相特征、沉积物物源、沉积搬运通道、古地貌特征以及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6个方面,阐明了梅山组丘状体的沉积特征,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中新统梅山组沉积时期,受强制性海退影响,琼东南盆地范围内海平面下降至低水位,南部隆起局部暴露剥蚀,提供了大量沉积物源;上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盆地局部构造活动使得南部隆起物源发生重力失稳,通过深水水道向盆地中央以重力流方式搬运沉积物。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地层的丘状反射特征是黄流组沉积时期以南部隆起沉积物为物源的浊流侵蚀下伏梅山组地层所致。对该丘状体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对丘状地震反射现象的认识,而且揭示了其沉积构成为粗碎屑沉积物而非生物礁滩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储层特征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通道。文章基于琼东南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认识,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区底辟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了底辟的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其发育机制以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底辟主要发育在乐东—陵水凹陷结合部的陵南斜坡带及凸起之上,向凹陷中心规模逐渐减小。新近纪时期盆地快速沉降和生烃作用共同导致了深部异常高压的存在,其为底辟发育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陵南斜坡带古近纪发育的断裂为区域内的构造薄弱带,且在新近系发生活化为异常高压释放提供突破口,进而导致了底辟的形成,即底辟形成时间为新构造运动时期。底辟构造可沟通崖城组烃源岩及黄流组、莺歌海组储集体,是深水西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天然气藏的分布。根据底辟构造与烃源、储层的配置关系,提出了陵南斜坡带和松南低凸起区是深水区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03.
南海北部深水区LS33a钻井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探(ODP)在南海实施的184航次的钻探结果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化石事件的地质年代意义,构建了LS33a钻井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更新统与上新统、上上新统与下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上渐新统与下渐新统之间地层界线位置以及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地层的时代归属,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高分辨率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04.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对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沿石英愈合裂隙呈带状分布,部分在石英颗粒边部分布或切穿多个碎屑颗粒;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液烃包裹体、气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四种类型,其中烃类包裹体呈三期发育,荧光下多为黄色—蓝白色,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呈不连续分布,峰值主要集中在130~150℃范围内。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特征、产状及均一温度,综合分析认为,中新统储层主要发育三期烃类流体充注和一期CO2流体充注,其中第二、第三期烃类流体充注为主要成藏期,CO2流体充注发生在天然气充注晚期。结合埋藏史与热演化史可知主要成藏期为1.9 Ma~1 Ma,对应新近纪上新世莺歌海末期—第四纪更新世乐东期。  相似文献   
105.
新疆琼河坝位于准噶尔成矿带东段,是一个潜在的以铁、铜、金为主的矿集区。区内铁矿床(点)众多,以往的找矿和研究工作大多聚焦于矽卡岩型富铁矿,对其他类型的铁矿床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拓宽琼河坝地区铁矿床勘查思路,需要对区内铁矿床的类型和成矿特征进行系统归纳。文章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矿床(点)的产出地质环境、矿体及矿石矿物成分特征,结合铁矿石主要矿物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将琼河坝地区铁矿床划分为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岩浆分异型、火山间歇期沉积型和湖相沉积型5种类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岩浆分异型和火山间歇期沉积型铁矿赋存在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中,湖相沉积型铁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湖沼相含煤碎屑沉积岩中。火山间歇期沉积型铁矿床是在琼河坝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类型,矿体赋存部位、矿石颗粒磨圆度及胶结成分特征均显示了该类铁矿成矿作用的特殊性。从找矿角度分析,目前主攻方向为矽卡岩型铁矿,而火山岩型铁矿是下一步找矿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6.
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反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能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琼东南盆地是天然气水合物可能赋存的重点目标区,笔者针对琼东南海域二维地震资料进行以突出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地震反射特征为目的的处理,进一步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地震反射特征与分布。通过应用地震资料保幅处理技术,对该海域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如似海底反射(BSR)、BSR强反射界面之上的高速异常带、BSR附近的振幅空白带、BSR的极性反转等,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开展全区含BSR特征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异常地层压力是现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面临的一个重要地质问题。运用最新构建的基于孔隙性岩石静力平衡方程的地层压力预测模型,确定了中央坳陷带异常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凹陷超压发育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1)中央坳陷带单井压力剖面存在常压型、单段超压型、超压囊型和旋回超压型4种类型;(2)超压顶界面埋深从陆架向深海、从西向东逐渐增大;(3)纵向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由西向东超压跨越层位逐渐增多,从浅层到深层超压强度逐渐增大,但乐东、宝岛和北礁凹陷具有"双层式"超压结构;平面上,以乐东、陵水、松南和宝岛4个凹陷为强超压中心,超压强度向南北两侧(低)凸起逐渐降低。总体上中央坳陷带超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是不同凹陷间超压分布特征又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受到晚期快速沉降速率、泥岩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熟度和断裂发育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测井、岩芯、岩屑和天然气样品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中央峡谷天然气成藏特征,探讨了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沿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发育一条大型海底峡谷,称之为中央峡谷,峡谷内充填了多期相互叠置的浊积砂岩,平均孔隙度为15%~33%,渗透率为11×10-3~971.3×10-3μm2,为较好的储层;发育了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两大类圈闭。峡谷的气源来自于崖城组的煤系地层,属于煤型气。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Ⅱ2和Ⅲ型,以Ⅲ型为主;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晚中新世—上新世达到生烃高峰。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坳陷,实测地温梯度平均值高达4.2~4.6℃/100m,实测压力系数为1.20~2.15。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盆地内孕育众多的底辟构造,而峡谷下伏的底辟构造与谷内相互叠置的复合砂体在空间上有效的配置构成了天然气垂向与侧向运移的输导体系,成为峡谷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南海北部大陆架莺琼盆地新生代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北部大陆架莺琼盆地是建立西太平洋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基于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资料所建立的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新生代相对分辨率较高的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南海海域表层建立的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的定量关系,辅以古生态、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反射地震剖面的海岸上超分析,编制了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包含三个完整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和半周期的海平面上升旋回。海平面变化幅度在0~200 m之间。海水最深的时期在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以及上新世早期,与Haq曲线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10.
王丽君  李强  刘爱群 《江苏地质》2012,36(2):142-146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深水勘探的重要目标,该盆地目前情况是钻井较少,勘探程度较低,勘探前景广阔。时深转换一直是琼东南盆地研究工作的重点,其中速度作为解释成果从时间到深度转换的重要桥梁,对于地质构造的勘探、钻孔的布置和设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琼东南盆地横向上平均速度变化较大,且井上速度与地震速度之间存在着井震误差。据统计分析发现,该区井震误差主要有3种类型,按形态特征分别命名为铁轨差、喇叭口差、剪刀差。研究了不同类型误差的校正方法,再应用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YL1井的时深关系预测,钻井结果证实预测时深关系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