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85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上山遗址是上山文化(11~8.5 ka)的代表性遗址,位于钱塘江上游浦阳江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迄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山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址的文化面貌、出土遗存等方面,对全新世早期人地关系演化、上山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研究相对薄弱。通过选取上山遗址区沉积剖面(SSYZ)以及探方(SSS)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孢粉和炭屑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区域气候环境背景,探讨了遗址区沉积过程、古环境条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山遗址区在晚更新世以来(130 ka~近现代)经历了河漫滩(202~142 cm)、粉尘堆积(142~72 cm)、考古文化层(72~24 cm)和现代耕作(24~0 cm)4个沉积阶段;2)粉尘堆积是上山遗址区沉积演化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气候环境偏干,粉尘堆积于河流的二级阶地之上使地势不断增高,并逐步脱离洪水的影响。以粉砂为主的物质组成,也为早期稻作农业的孕育奠定了母质基础;3)SSYZ剖面磁化率自下而上增高,其中低频、频率磁化率在文化层达到剖面峰值,并且与探方文化层磁化率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磁化率值的影响;4)130~11 ka,孢粉和炭屑的总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乔灌木花粉的百分比含量较高且呈减少的趋势,陆生草本花粉百分比含量呈增加趋势,反映研究区气候环境整体较好,但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呈恶化趋势,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呈减小的趋势,与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条件较为吻合。全新世以来水热条件好转,植物资源丰富,乔灌木、松科和湿生草本的花粉增加,陆生草本花粉减少但禾本科花粉明显增加,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加上近河的地理位置便于先民获取灌溉水源及石器原料,遗址区环境适合人类活动,最终孕育了中国早期的稻作农业文化—上山文化。在文化层中以松科为主的乔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以禾本科为主的陆生草本以及湿生草本的花粉含量呈增加趋势,可能是由于先人住房等生产、生活活动中需要砍伐森林,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使增加了对植物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大唐西域记》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这样描述的,“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奠知所指,是以往米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此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完全是对塔克拉玛千大沙漠腹地行路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祁彩梅 《地图》2002,(6):74-80
永济文化底蕴深厚,现存的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名人故里、将相陵寝、别墅城池、山川名胜多达140余处,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3处之多,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范围之广,冠于山西全省。难怪人们半是由衷半是玩笑地说:到晋南就不敢下车嘛,一下车,脚下就要踩着“文化”啦!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26日,山东省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山东广饶傅家大汶口化遗址中发现一例在5000年前成功实施开颅手术的人脑标本。众所周知,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开颅手术也是一项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丁仁杰 《地震学刊》2001,21(3):55-57
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古地震遗址的保护的申报立项和综合开发问题的决策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领导者应如何出有效决策。主要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关键问题;组织和依靠专家评审,选择最佳方案;合理冒险与避险,作出大胆决策。  相似文献   
18.
胡联浩  邓聪 《广东地质》1996,11(3):46-50
通过孢粉分析,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和石英砂微观形貌分析,对史前石器发掘地黑沙遗址的沉积物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沉积物分选较差,矿物成熟度一般,自下而上颗粒变粗,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好,孢粉以淡水河口成分为主,揭示黑沙遗址沉积物总体属河流搬运作用为主同时受低能潮直带波浪作用的近岸环境下的沉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于花岗岩,泥岩和粉砂岩,经河流中近距离搬运。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石台县沟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宁生  陈北岳 《地球科学》1995,20(5):505-507,T001
报道了安徽省石台县沟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并对采集到的文化遗物作了分类与描述。遗物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并含有独具特色的石网坠。石制品大部分(76%)以砾石为原料制成。这类遗址在皖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泥河湾盆地可望找到二百万年前的人类遗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在泥河湾盆地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早更新世的旧石器遗址,由于没有发现人类化石,出土的石制品成为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活动的唯一证据,在帮助了解当时人类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长梁遗址出土石制品的某些技术的"超前"与年代的古老,曾给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留下深刻印象。贾老还考虑人类起源的时间比目前习惯所说的二三百万年还要早得多,并推论在泥河湾会发现更加古老的人类活动遗迹。1997年夏在东谷防遗址的新一轮发掘门中出土了一系列具有固定打片程序的预制石核,为上述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类型和技术两方面的初步观察还表明,这套石核与东北亚、北美传统的细石叶石核关系十分密切,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