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新型碳材料氧化石墨烯作为载体,利用共价结合方法制备酪氨酸酶固定化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并利用该复合物对苯酚进行催化降解,探讨酶的加载特性和酶的催化活性,以及固定化酪氨酸酶催化降解苯酚的最优条件及储存稳定性。通过对固定化酪氨酸酶进行活性和固定量分析后认为:单位质量载体的酶固定量为1.78 mg/mg,单位质量载体的酶活性为1 880.6 U/mg;固定化酪氨酸酶在30h内对47.06mg/L苯酚的降解率可达86.3%,降解反应的最优条件为pH=7.0、温度=25℃;固定化酪氨酸酶在4℃条件下30d后仍保持初始活性的77.7%,其稳定性优于游离酪氨酸酶。另外,在氧化石墨烯上引入磁颗粒,既简化了酶固定流程,又能做到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72.
汽油污染含水层中芳香烃的自然去除与生物降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环境问题.用砂卵石、中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在实验室内按照自然界沉积物层序制作了一个含水层物理模型,具有给水、排水、监测、抽提、淋滤与注入等功能.利用该模型开展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xylene;BTEX)各溶解组分能够被自然去除,其中甲苯自然衰减的速率系数为0.057 5~0.150 4 d-1,二甲苯为0.068 3~0.104 6 d,乙苯大约为0.047 8 d,苯为O.017 8~0.040 6 d.甲苯与二甲苯容易被去除,然而苯的去除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作为BTEX去除反应的电子受体,溶解氧、硝酸盐在需氧或厌氧条件下具有优先利用的机会,而硫酸盐则缺乏优先利用的机会.BTEX溶解组分浓度的降低,加上电子受体浓度的降低,可以表明含水层存在需氧条件与硝酸盐还原条件下的内在生物降解作用.其意义在于通过增加含水层中电子受体的浓度,将有助于内在生物降解能力的增强,从而能够提高含水层中污染物去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73.
王子健  王毅 《湖泊科学》2002,14(1):72-76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的流动体系中,研究了九种典型氯酚类化合物在半渗透膜生物模拟采样器件(SPMD)和金鱼体内的富集动力学过程。基于氯酚污染物在SPMD中的生物浓缩和在鱼体脂肪中生物富集的差别,研究了氯酚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降解性和降解作用的结构/效应关系。结果表明氯酚类污染物在SPMD中的浓缩作用和在鱼体中的富集作用非常相似。氯酚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随氯取代基数量增加而降低,并与氯取代基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74.
养殖池底泥中好氧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8,17(4):451-455
本文采用ATP含量作为微生物活性的指示,根据其降解指数,定性地描述了养殖池底底泥中的好氧生物对LAS的降解性,直接测定了体系中LAS含量的变化,并进行了降解过程动力学分析,同时依据自养指数对体系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5.
海洋溢油的风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石油的分布与归宿取决于溢油风化.在溢油扩散漂移的同时,发生油类蒸发与溶解过程.石油烃在光能的激发和微量金属离子的催化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石油入海后,在风、浪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乳化作用.油膜和分散液滴可附在海洋中悬浮颗粒物上沉淀,溶解的烃类吸附在固体颗粒物上沉淀.石油烃类的生物化学作用为其决定性降解作用.油的风化是许多不同过程的综合过程,它们是同时发生,互相影响的.未来需要在组成、性质和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在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溢油风化过程对于溢油事故发生后肇事者的确定、危害评价以及生物修复效果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近几年的环境调查研究表明,山东省淄博市大武地下水水源地上游邻近石化厂区出现严重的地下管道石油污染物持续泄漏的现象。堠皋—柳杭地段地下水环境在成为集中污染区的同时,水化学环境也发生了迥然的变化:地下水中电子接受体溶解氧、NO-3几乎未检出,SO42-呈低值分布。这是因为地下水中存在微生物降解烃污染物的作用所致,其作用机理包括需氧降解、脱硝降解、脱硫降解以及有Fe3+参与的降解作用。然而由于该地段需氧降解、脱硝降解难以持续自行进行,导致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速度降低。进一步研究生物降解速度,以提高地下水中电子接受体的浓度,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将有利于治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相似文献   
77.
土壤石油微生物降解影响因子的正交实验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是当前应用前景最好的土壤石油处理方法。多种因素同时制约着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为了定量化各因素对彼此的影响,探求促进正向作用、抑制负向作用的途径,为各因素制定适宜的施用时间顺序以及施用量,以最大限度地加快降解速度,笔者设计了本文中的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多因素复合处理方法可以在土壤石油处理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最优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地变化。  相似文献   
78.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为惟一碳源,从中国南海底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菌株,即伯克霍尔德氏菌Bukholderia.sp.DA2.该菌株降解DMP及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T)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dimethyl isophthalate,DMI)2种异构体的效果显著.B.sp.DA2菌株能够在8d内好氧降解矿化100mg·L-1的DMT,15d内好氧降解矿化400mg·L-1的DMP.但对于200mg·L-1的DMI,则不能彻底降解矿化,反应终止在生成间苯二甲酸一甲酯中间产物的阶段.研究表明,B.sp.DA2菌株降解DMT及DMP的途径相似,首先脱酯生成单酯和甲醇,继而水解酸化,直至彻底矿化.降解速率及其途径,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单体同位素分析在有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体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 CSIA)是1990年代发展成熟的现代分析方法,日渐应用于环境分析领域,成为当前研究有机污染物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当前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污染物来源判识、生物转化及降解机理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CSIA在有机污染物生物转化的证明和转化机理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80.
一种新型生物交联剂的制备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在海藻酸钠分子中引入新的活性功能基团,制备出1种新型生物交联剂.本研究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得到含不同醛基量的氧化海藻酸钠,用MTT法评价了它们的细胞毒性,并对其体内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海藻酸钠(氧化度<50%)的细胞毒性为0~2级,氧化度越高其细胞毒性越强;含相同醛基量的氧化海藻酸钠(氧化度为24%)与戊二醛相比,前者对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毒性较低,而后者明显抑制细胞的生长,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体内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适度氧化的海藻酸钠不但保留了海藻酸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改善了其降解性.所以,适度氧化的海藻酸钠是1种新型的低毒性生物交联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