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7篇
地质学   7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系统黑云母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公益性研究与商业性勘查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文章以不同产状黑云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矿石光薄片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究矿区黑云母特征。黑云母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原生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落于黑云母分类图中富镁黑云母和金云母区域,岩体中的黑云母偏向于富镁黑云母,具有富镁特征。与原生黑云母相比,角岩中的热液黑云母具有w(Mg O)、w(Cu O)升高,w(Fe OT)降低,Fe2+和Fe3+分异程度增大的特征;岩体中的热液黑云母w(Ti O2)小于3%,w(Al2O3)大于15%,具有低钛、高铝的特征,w(Mg O)、w(Cu O)升高,w(Fe OT)降低的特点。花岗斑岩中原生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变化在730~750℃,logf(O2)较高(变化范围-13.0~-11.5,logf(O2)Fe2O3-Fe3O4),属于造山带钙碱性岩系,具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与原生黑云母相比,角岩中热液黑云母Fe2+/(Fe2++Mg2+)比值均一程度低,且Fe3+/Fe2+比值显著升高,甚至部分热液黑云母不含Fe2+,指示岩浆-热液流体体系逐渐向氧化态过渡,有利于斑岩铜矿的形成。对于热液黑云母所在的岩矿石样品,矿化作用的强度与黑云母的Cu O呈正相关,对成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2.
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变形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玛铜多金属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的中东段,南拉萨地体之上,是一个典型的大型"碰撞型"矿床,矿体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伴生角岩型和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呈似层状、厚板状产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的层间构造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构造的研究发现,新生代以来,甲玛矿区及邻区主要经历了两次区域变形事件。第一次构造变形(D1)与印度-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有关,形成了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和逆断层,早白垩世林布宗组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之间形成层间滑脱构造带,为甲玛成矿提供了一定的容矿空间。第二次构造变形(D2)形成了一系列轴面直立或斜歪褶皱,叠加改造D1期褶皱。林布宗组砂板岩和多底沟组灰岩两者接触部位发生由北向南的逆冲剪切,逆冲断层伴随D2褶皱构成了甲玛褶皱-冲断带(JMD,Jiama decollement)。甲玛褶皱-冲断带中糜棱岩的石英、方解石的EBSD组构分析表明,甲玛剪切带形成于中低温(约400℃)环境。与第二次构造变形(D2)密切相关的矿化分为4类:1)产于面理S1层间裂隙和变质砂岩夹层中,随S1面理一起褶皱变形;2)产于平行于面理S1或者切面理S1的石英脉中,均发生褶皱变形;3)产于层间构造带中的矽卡岩,发育条带状构造铅锌矿石和斑铜矿矿石;4)产于陡倾石英脉和碳酸盐脉中,基本未变形。通过对甲玛矿区变形花岗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16.4Ma两个年龄,结合前人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4.5~15.7Ma)和未变形含矿斑岩脉锆石U-Pb年龄(14.1Ma和14.2Ma),认为第二次构造变形事件可能发生于14~17Ma之间。因此,第二次构造变形应该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控矿构造,综上初步建立了甲玛矿区的构造-成矿过程,对甲玛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则古朗北位于甲玛矿区东北部,是甲玛矿区新发现的与Ⅱ号复式岩体有关的重要矿段.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揭示Ⅱ号复式岩体包含多种岩石类型,如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石英闪长玢岩等,发育厚大的铜钼矿体.为查明Ⅱ号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本文对其中的花岗斑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7±0.3 Ma(n=22,MS WD=3.3),与主矿段含矿斑岩侵位时代一致.同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高钾、富铝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Eu异常不明显,有弱负Ce异常,分异指数较高,是后碰撞环境下壳源砂质沉积岩受热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作为最新发现的矿段,地表的大面积"火烧皮"、深部厚大斑岩型矿体以及角岩型矿体的揭露,均暗示Ⅱ号复式岩体具有独立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矿床的潜力,应该作为后续勘查评价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74.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文宝 《地质与勘探》2010,46(6):985-994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的层间因推覆-滑覆构造引起的扩容空间内,矿体走向延长超过3000m,倾向延伸超过2200m,最大真厚度达250m。除了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是主要矿体类型外,矿区角岩型钼铜矿体与斑岩型钼铜矿体已经初具规模。角岩型矿体主要呈筒状分布于0~40线矽卡岩型矿体上部的角岩中,平面面积约0.8km2,矿体垂向最大延伸超过800m;斑岩型矿体已初见端倪,基本位于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但也有部分穿切矽卡岩型矿体。矿床中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为浸染-细脉状,结构特征以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矿石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和辉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为主。通过不同类型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测年,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介于18~10Ma之间,与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玛矿区矽卡岩是由斑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分泌出的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而形成。文章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该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75.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中,辉钼矿普遍发育,产于各类矿石中,尤其在矽卡岩型和角岩型矿石中最常见,其次是斑岩型矿石,极少量产于大理岩和结晶灰岩型矿石中。本文采集了甲玛铜多金属矿矽卡岩、角岩和斑岩中不同产状、不同形态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了27件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4.2~17.5Ma,等时线年龄为15.22±0.59Ma。其中,斑岩型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4.78±0.33Ma,角岩型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4.67±0.19Ma,结果一致。辉钼矿中187Re含量变化于38.75~387.4μg/g,其中,角岩中辉钼矿187Re含量为121.5~387.4μg/g,矽卡岩中为123.7~304.7μg/g,含量较高,而斑岩中辉钼矿的187Re含量相对较低,38.75~130.5μg/g,平均69.0μg/g;辉钼矿187Os含量变化情况基本与187Re相同。甲玛辉钼矿187Re值与冈底斯其他矿体的值对比,显示冈底斯成矿带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原岩具有相对较高187Re值的特点。本文研究成果表明,甲玛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于中新世Langhian期,辉钼矿为主成矿期的产物之一。鉴于辉钼矿的产出状态,以及其与黄铜矿等的共生组合关系,辉钼矿的成矿时代可代表矿区内主要矿石矿物的成矿时代,且与冈底斯成矿带上一大批大中型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一致,成矿集中在20~10Ma之间,形成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从而否定了前人海底喷流沉积的成因观点,为矿区内及其外围进一步的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6.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蚀变、矿化及含矿斑岩年代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兵  林彬  郑文宝  宋扬  唐攀  张泽斌  高昕 《岩石学报》2019,35(3):953-967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新取得重大找矿突破。铜、铅、锌均已超过大型规模,但其矿化结构、蚀变特征与主矿体有明显差异,成岩成矿作用时限尚不明确。勘查成果表明,南坑矿段矿体以矽卡岩型为主,呈不规则"厚板状"产于推滑覆构造体系中。矿石类型以块状铜铅锌矿石为主,具有厚度大、品位富等特征。本文以南坑矿段的典型矿化蚀变特征研究为基础,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含矿斑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 8Ma,与主矿体岩浆活动时限(17. 0~13. 9Ma)一致,说明二者属于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同时,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南坑矿段含矿斑岩的~(176)Hf/~(177)Hf比值较高,为0. 282803~0. 282902,ε_(Hf)(t)值均为正值,主要集中在1. 4~4. 9,平均值为3. 6,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幔源组分的加入,是碰撞后伸展背景下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南坑矿段明显受滑覆构造控制,区域推覆构造形成的红塔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铜山滑覆体,岩浆热液沿滑覆构造交代角岩和大理岩形成厚大的富铜铅锌矿体。因此,岩浆活动时限和矿床地质特征,均揭示甲玛矿区南坑矿段与主矿段属于中新世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南坑矿段的成岩成矿作用受滑覆构造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7.
西藏甲玛矿区铅锌矿体成因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之一。本文通过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与典 型喷流沉积矿床的对比研究,指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由产于斑岩中的 钼(铜)矿体、产于矽卡岩中的铜多金属矿体、产于角岩中的钼铜矿体以及外围独立金矿体构成了完整的甲玛斑岩成矿系 统。甲玛矿床同典型喷流沉积矿床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地质特征:岩浆热液不仅在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扩容空间内可形成 层状矽卡岩,而且在林布宗组的泥质灰岩夹层中也可形成小规模、透镜状、囊状矽卡岩;矿区不存在喷流岩,前人认为的 喷流岩实际上是矽卡岩化角岩;矿床的主成矿年龄为14~16Ma,成矿与中新世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发生拆沉、大规模的地壳 伸展作用及大规模斑岩体侵位有关;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不存在喷流沉积矿床所特有的二元结构,矽卡岩顶部与顶板围岩 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粗粒结构的矽卡岩亦是岩浆热液长时间补给而使矿物自形生长的结果。②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地球 化学特征方面成矿元素组合以Cu,Mo,Au,Ag为主,少量Pb,Zn;多底沟组灰岩中Mn相对于区域背景含量为负异常;甲玛铅 锌矿体的Zn/ (Pb+Zn)比值较低,主要集中在0~0.1和0.2~0.45两个区间内;矿床的矿化分带表现出:由岩体中心向四周Mo →Cu+Mo→Cu→Pb+Zn,为典型的斑岩铜钼矿成矿系统的矿化分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硫同位素比值主要呈负值且 变化范围很窄,而硅同位素比值则以正值为特征。此外,文章建议在念青唐古拉具有类似甲玛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地区,以 岩浆热液矿床成因为指导,建立依据浅边部铅锌矿(化)体,向深部(中心)追索铜钼矿体或钨矿体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78.
摘要: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属于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NS向正断层及其受断裂控制的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斑岩体。利用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方法对矿区含矿与不含矿的中酸性斑岩脉进行了年龄测定,3件样品的岩浆锆石U Pb年龄为14~16 Ma,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及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岩脉均形成于中新世早期;利用ESR测年方法,获得含矿石英脉年龄139~164 Ma,含矿方解石脉年龄5~7 Ma,测年结果表明甲玛矿区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同期,形成于中新世早期,并在中新世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仍然存在较弱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9.
甲玛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重要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甲玛3000 m深钻作为青藏高原首个固体矿产科研深钻,穿透了其角岩、矽卡岩、斑岩型矿体进入深部无矿核,对于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短波+热红外技术,对甲玛3000 m深钻开展光谱测试与分析,识别区分了不同成矿体系中主要矿物的空间分布及含量变化情况,并揭示了重要蚀变矿物的勘查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角岩中主要识别出黑云母、长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其中长石以钠长石、正长石为主,绿泥石以镁绿泥石及铁镁绿泥石为主;在矽卡岩中识别出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符山石等矽卡岩矿物,且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矽卡岩上部为钙铝-钙铁榴石;在斑岩及玢岩中识别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绿泥石等矿物,其中绿泥石以铁绿泥石为主,云母以普通白云母为主。热红外指数(felsic mafic index, FMI)是指矿物波谱在7800~12000 nm之间的最大反射峰波长位置,反映矿物长英质-铁镁质含量的相对变化,其中矽卡岩FMI指数位于9470~11600 nm之间,石榴子石、透辉石等FMI值最大,铁...  相似文献   
80.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及科学研究意义的超大型斑岩- 矽卡岩矿床,完整地保存了矽卡岩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前人研究多集中于矽卡岩的水平分带,而对于矽卡岩矿物垂直分带以及其与金属矿化的耦合关系等方面研究薄弱。本文重点对甲玛3000 m科学深钻中矽卡岩矿体进行了精细的矿物学研究,系统揭示了矽卡岩矿体的矿物学空间分带特征以及与金属矿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矽卡岩从浅部至深部具有清晰的分带现象,即矽卡岩化角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内矽卡岩(含石榴子石花岗闪长斑岩)。金属矿物组合从浅部向深部,变化为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硫铋铜矿±辉钼矿→辉钼矿±黄铜矿,对应成矿元素变化为Mo±Cu±Au±Ag→Cu(Mo)±Au±Ag→Mo±Cu±Au±Ag。研究表明,侵入岩及围岩的空间位置、构造环境、多期次热液流体叠加是控制矽卡岩矿物分带的重要因素。同时,矿物学特征表明,矽卡岩中高品位金的富集与斑铜矿等铜硫化物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多期次流体叠加和富金岩浆源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