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3篇
  免费   994篇
  国内免费   1772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519篇
地质学   5136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19篇
自然地理   37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7篇
  1937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71.
造山动力学定量研究近1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技术体系,并获得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实例分析结果,成为当前大陆变形研究的热点之一。造山动力学定量研究采用数值方法求解控制方程,获得造山带演化动态过程的图像,了解不同因素对该过程的影响作用,从力学解析的角度确定造山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研究造山演化过程需要耦合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进行描述。造山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大位移、大应变(几何非线性)使得数值求解过程更复杂。对于强烈大应变可能需要采用重分网格技术。断裂的发生、运动与变形涉及岩石破裂准则与内部边界处理。同时,还必须综合分析地表剥蚀与沉积、重力均衡等作用。  相似文献   
972.
安徽女山橄榄岩包体中辉石的氢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离子探针技术分析了来自安徽女山橄榄岩包体中辉石的氢同位素组成。无论是颗粒内部还是同一样品不同颗粒之间,氢同位素比值都是均一的。氢同位素比值和氢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说明氢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是地幔源区的特征。结合共存的角闪石的氢同位素数据来看,女山上地幔至少经历过两期交代作用:一期交代形成了角闪石中不均一的氢同位素组成;另一期交代形成了包体中单斜辉石、单斜辉石巨晶和云母巨晶中的高δD值(高至-20‰)。高δS值说明女山上地幔曾经经历过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973.
柴北缘地区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沉积盆地大多具有前陆盆地层序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前陆层序和非前陆层序。柴达木盆地柴北缘层序地层格架主要包括非前陆层序的侏罗系和古近系以及前陆层序的新近系。通过井剖面层序分析结合有限的地震剖面,可以对柴达木北缘侏罗系划分7套III级层序。古近系—第四系划分11套III级层序。侏罗系属于非前陆期沉积,新近系属于前陆期沉积。通过柴北缘地区层序框架下沉积特征的解剖,表明柴北缘地区非前陆期遗迹化石以缺氧环境化石群为主,沉积相以河流-湖沼体系为特征。前陆期遗迹化石以陆相氧化河湖相环境化石群为主,湖退体系域(RST)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非常发育。柴达木盆地的沉积层序表现为受构造强烈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强烈活动期潮湿气候下层序表现为山前带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凹陷区形成退积式准层序组。干旱气候配合下的层序表现为多物源更加明显,山前带沉积物供应更加迅速,且沉积中心迁移强烈。  相似文献   
974.
土城子组/后城组为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燕山褶皱冲断带和盆地中晚侏罗世的典型碎屑岩沉积.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燕山地区的通行的有关土城子组/后城组、及其之下的髫髻山组/ 蓝旗组,和上覆的张家口组/东岭台组火山岩的相关对比方法提出质疑.其他同行近期发表相关的氩-氩法和铀-铅法同位素测年数据指出髫髻山组/蓝旗组年龄为175~147 Ma、土城子组/后城组年龄为156~139 Ma、张家口组/东岭台组年龄为147~127 Ma,显而易见,上述地层组的年龄是相互重叠的.这些测年数据说明以往的地层对比是有问题的,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所发育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地层是穿时的.因此,传统上用(165±5) Ma 和(135±5) Ma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来作为划分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的层序界限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一些髫髻山组的火山岩和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岩是与向南或向北的冲断作用相伴生的,但在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之间的30~35 Ma的时间间隔内却是相对的构造平静期.这一结论是基于以往的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之间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观点所得出的.新近基于对承德盆地土城子组地层形成研究分析认为承德冲断层的实际位移距离应小于Davis等2001年所提出的位移距离,笔者接受这一观点.但笔者并不同意在承德地区土城子组的沉积主要是受控于承德北部的向南冲断作用.现今承德向形盆地主要是由于向北冲断的承德县冲断层下盘变形的结果, 主要是(1) 它向北发生倒转;(2) 盆地南部的粗碎屑沉积的物源主要是来源于承德县的异地体.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没有必要完全受控于构造作用.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是紧随着在燕山部分地区发生的,持续了20~25 Ma 的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及岩浆活动.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燕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必定导致地形的起伏,这就为快速剥蚀及粗碎屑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前所提及的有关燕山带的土城子组/后城组和阴山带的大青山组的地层对比的依据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975.
盆山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少峰  张国伟 《地学前缘》2005,12(3):101-111
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岩石圈表面发育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和在地表形态上相互调整、均衡,两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期原始盆山结构、山脉变形样式、盆地充填格架及主要构造带、构造地块展布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几何学问题;山盆之间的叠加、转换和迁移历史,山脉基底和盖层剥露过程、折返机制,隆升过程,盆地的沉降方式、沉积记录和物源类型,造山带剥蚀物质的去向,山脉剥蚀量,造山带的增生方式等是盆山关系研究的运动学问题;盆山系统反映出的造山过程、区域动力学背景、深部流变学机制和调整过程及盆山演化动力模拟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动力学问题和最终目标。盆山关系研究的内容可初步确定为,不同时期的盆山几何配置关系,盆地层序地层序列与多幕构造控制关系,盆地沉积物物源与山脉剥露过程关系,盆地沉降与山脉隆升关系,地表过程与构造作用关系,盆山系统演化动力学。  相似文献   
976.
郑炎贵 《安徽地质》2005,15(1):64-68
天柱山是我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可供科考与旅游的资源主要是十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与生物景观以及底蕴深厚的古皖人文景观。近年来,国家地质公园制度的出台并实施,为天柱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带来了机遇,这不仅可以促进天柱山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丰富了天柱山旅游业的内涵,进一步推动天柱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天柱山旅游资源丰度和品位、蕴涵价值和前景、开发条件和实力,尤其是旅游地学的开发利用阐述了申报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7.
沉积学研究和古流向统计分析表明,侏罗纪时期后峡坳陷不是一个独立的盆地,而是与准噶尔南缘相连的同一盆地。后峡南缘侏罗系底部发育边缘相的冲积扇,表明当时的侏罗纪盆地范围至少达到后峡一带,比现今山前侏罗系分布范围大很多。煤岩镜质体反射率(Ro)分析表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的埋深至少在3 km以上。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并结合构造分析资料,提出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天山快速隆升过程和前陆冲断推覆构造,分隔了后峡坳陷和天山北缘侏罗系。  相似文献   
978.
河北矾山杂岩体中单斜辉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晓露  陈斌  马旭 《岩石学报》2009,25(2):359-373
河北矾山杂岩体属于二氧化硅不饱和的超钾质碱性-过碱性岩浆系列,由单斜辉石岩、辉石正长岩和碱长正长岩等不同类型岩石组成。各类型岩石主要组成矿物为单斜辉石、黑云母、石榴石和正长石。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所有单斜辉石属于高钙透辉石,随着岩浆的演化,主要表现为Fe2+对Mg2+的替代关系,结晶趋势为透辉石→钙铁辉石,这揭示矾山杂岩体岩浆体系的特点是高温、中等大小的氧逸度、贫硅、富碱(尤其是钾)。辉石中的AlIV含量取决于岩浆的硅饱和度,硅越不饱和,AlIV含量越高;AlVI含量则与体系中的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由Al对Si的替代引起的电荷不平衡主要由八面体位置的Fe3+来补偿,其次为少量的Ti4+和更少量的Al3+。体系中的Ti含量与体系的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Na含量则与辉石中的Ti和Fe3+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岩石中单斜辉石从核部到边部随着Mg#的降低,Al、Ti含量呈现不同的演化趋势,这是因为它们于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开始结晶,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史。碱性岩中高钙辉石的出现和成分环带的普遍发育是由岩浆的贫硅富钾特征决定的。单斜辉石的成分不仅受控于结晶时的温度、压力条件,也受控于岩浆的总成分及其变异。  相似文献   
979.
王金丽  张泽明  董昕  刘峰  于飞  王伟  徐方建  沈昆 《岩石学报》2009,25(7):1695-1706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密切相关,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之一。本文报道了在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发现的石榴石二辉麻粒岩。这种岩石的共生矿物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拉长石、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其原岩相当于基性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747~834℃和P=0.90~1.35GPa,形成深度可达45km。与麻粒岩伴生的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中锆石的U-Pb定年研究表明,它们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5~90Ma。结合在林芝岩群中广泛发育的同时代岩浆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我们认为拉萨地体南部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80.
青藏高原南部白垩纪形成的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北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会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证明,冈底斯岩基主要由钙碱性和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但本文报道了在冈底斯带东南缘产出的紫苏花岗岩。这种岩石主要由中长石、微斜长石、顽火辉石、透辉石、石英、富钛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在化学成分上,其铁镁指数FeO/(FeO+MgO)=0.47~0.50,钙碱指数MALI为-3.97~+0.11, 铝饱和指数ASI为0.83~0.92,是典型的镁质、钙碱性、准铝质紫苏花岗岩。计算出的结晶温度为850~950℃,压力>0.4GPa,形成深度为13~15km。紫苏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结晶成因,两个样品的U-Pb定年分别给出了87Ma的相同加权平均年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缘晚白垩纪的紫苏花岗岩形成在典型的大陆岩浆弧环境。紫苏花岗岩和伴生高温麻粒岩的存在为冈底斯带在晚中生代经历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更加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