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351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386篇
地质学   530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51.
海岸带变化监测以遥感影像为矢量更新依据。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源复杂,全色影像与底图套合、多光谱影像与全色配准容易出现局部超限,为项目生产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介绍利用样条函数进行影像的局部配准以满足项目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2.
糜棱岩韧性变形发生的应变局部化过程,尤其是多相糜棱岩第二相对基质相变形的影响一直是显微构造研究难点.研究表明糜棱岩借助颗粒边界滑移实现多相混合,形成多矿物相集合体.在多相糜棱岩内,第二相在基质相颗粒边界施加齐纳阻力,牵制基质相颗粒边界的迁移速率,破坏基质相颗粒的动态平衡过程,使基质相颗粒位于古应力计对应的颗粒粒度以下,导致基质相整体的表面积增大,促进扩散交换过程,提高了扩散蠕变,降低了基质相位错蠕变和结晶学优选方位(CPO)形成的效率,使变形机制从颗粒粒径不敏感蠕变机制(GSI)过渡为颗粒粒径敏感蠕变机制(GSS).另外,多相糜棱岩内的第二相具有诱导应变局部化的效应,使塑性应变局部化更为强烈,引起物质强度的变化,进而引起岩石变形过程和岩石圈流变行为的改变.选取秦岭群花岗质糜棱岩进行多相矿物糜棱岩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花岗质糜棱岩伴随着云母含量的增多以及各相混合程度的增大,石英的颗粒粒度明显减小,CPO强度显著降低,基质相显微变形受第二相控制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3.
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基础且重要的一个问题.熵阈值图像分割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中.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并不能获得足够有效的图像特征.为解决这个问题且进一步探究熵阈值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引入一种GLLE(Gray Level and Local Entropy)二维直方图改进熵阈值图像分割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模糊熵的方法计算所建立的二维直方图模型.通过标准实验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表明,基于模糊熵的GLLE熵阈值分割方法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阈值,提高了分割精度.同时在处理不同类型图像的表现上优于往常的算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4.
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值的机载LiDAR数据定量化局部信息量分析方法。通过引入多项策略改进了传统主成分分析(PCA)点云局部结构分析对噪声敏感的缺点,利用这种鲁棒性很强的PCA局部结构分析结果,从信息论的角度给出了一种点云局部结构定量化分析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机载LiDAR点云数据结构信息量的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介绍一种最近由作者在美国研制的,由计算机产生等距离区域分界线的程序及其数据结构,同时给出初步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6.
本文在顾及局部地形改正、椭球改正及大气改正的情况下,采用实测数据,应用Meissel方法和Wenzel频谱分析方法,对某盆地边缘的高程异常进行了实际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同多普勒高程异常进行了比较,证明结果是良好的。此外还对我国精确高程异常的确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7.
变形过程中岩石P波速度场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yong  杨咸武 《地震学报》1990,12(1):54-59
在一次地震之前,在不同观测点测量岩石中弹性波速度,经常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岩石破坏前,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破坏前兆的获得应该建立在对岩石性质的空间分布,即对物理场分析的基础上. 本实验观测了岩石样品在单轴压缩下,P波走时空间分布变化的全过程.实验表明:在岩石的破坏过程中,岩性的空间分布具有同步性变化的中长期前兆和差异性变化的短期前兆的特点.在岩石接近破坏时,岩性的变化表现出严重的不均匀性.岩石的整个破坏过程可以看成岩石的物性分布是由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即是一个熵减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8.
59.
大雪山—锦屏山推覆带分布有众多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围岩呈似整合状产出,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表明以Si,Al含量高为主要特征,且K_2O>Na_2O,属于铝过饱和—强烈过饱和的富碱—适度富碱的岩石类型。在多种环境判别图上,作为主体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均落入造山带同碰撞期范围,即非常接近于Harris的碰撞带Ⅱ类花岗岩。作者认为,这类花岗岩主要来源于陆壳,是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引起地壳增厚,并产生瞬时剪切热,从而导致熔融乃至侵入的。  相似文献   
60.
天然花岗岩块的熔融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论述了马兰峪中生代脉状花岗间长岩固体块样品的熔融实验结果,并据此讨论了部分熔融过程中的结构与成份平衡问题。实验表明,最初熔体产生于不同矿物的接触边界上,而且石英—碱性长石之间的熔体量较石英—斜长石间熔体多,而同种矿物之间一般不出现熔体。当熔融程度增高时,两种长石间也开始出现熔体。熔体成分的研究表明,初始部分熔融过程中,局部体系的平衡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