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746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USTC)和法国(CRPG)两个实验室测定了苏皖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全岩的锇同位素组成,结果187Os/188Os=0.119~0.129(USTC,n=25,n为样品数,下同)和0.117~0.131(CRPG,n=17).大部分样品的Os同位素组成(<0.1290)呈亏损特征,Os同位素组成与主量成分之间有线性相关性.用187Os/188Os-Al2O3代用等时线法获得的模式年龄为(2.5±0.1)Ga(USTC)和(1.9±0.1)Ga(CRPG),为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样品组中最低的187Os/188Os比值为0.119(USTC)和0.117(CRPG),相应的Re亏损模式年龄为1.1Ga(USTC)和1.4Ga(CRPG),为中元古代.锇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苏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包含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具有古老的形成年龄(早元古-中元古代),它们是经过显生宙岩石圈地幔减薄作用后的残余地幔的碎片,而不是显生宙"置换作用"中产生的新生地幔.  相似文献   
82.
张维萍  赫英  董振信 《地球化学》2007,36(4):419-424
采集中国北方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样品21件。测定了其中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REE)和Au等的含量。橄榄岩包体中的Au含量与CaO含量的相关性表明,其中的Au可能主要赋存于单斜辉石中,反映Au含量可能与地幔演化及熔融程度有关;橄榄岩包体后期受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Au转而以硫化物形式存在,这一过程是在橄榄岩包体原有Au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83.
(U-Th)/He年代学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 Th He年代学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精度低温热年代学定年技术。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测试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古地形演变、造山带抬升剥露时代和速率及年轻样品高精度年龄等方面的几个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84.
缅甸含硬玉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其围岩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以缅甸帕敢地区含硬玉岩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其围岩-未细分的变质岩为研究对象,较详细地研究了各类岩石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主要矿物的组成,认为该区超基性岩为含铬铁矿的蛇纹石化纯橄岩,它的围岩由含多硅白母蓝闪石片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及透辉石大理岩,石英岩等构成。通过其中典型的变质反应分析与计算,认为围岩的变质程度分别为蓝闪石片岩相和的高角闪岩相,其中蓝闪石片岩相的压力大于0.8-1.0GPa,斜长角闪岩相的温度为582度,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不同产地硬玉岩的特征,认为硬玉岩,尤其是优质者,产出环境如下:(1)容矿岩体属超基性岩,以含铬铁矿的纯橄岩为最佳;(2)围岩中存在低温高压变质岩,即蓝闪石片岩-榴辉岩类;(3)位于与俯冲带有关大地构造单元内。  相似文献   
85.
玄武岩浆从地幔深处挟带上来的超镁铁质捕虏体含有地幔流体的直接证据,它们对于阐明地幔深部地质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地幔交代作用)的机制十分重要。女山幔源二辉橄榄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始的地幔流体除富含CO_2外,尚含有H_2O和少量CO、CH_4、SO_2、C1、F。地幔中的初始流体(挥发组分)在源部是溶解于地幔橄揽岩的高压固体矿物相中,它们在地幔上隆减压时出溶,形成细小的最早期流体包裹体。这些自由流体相在一定部应聚集,使得地幔固相线(和液相线)下降,引起上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初始的部分熔融主要发生于矿物边界,以单斜辉石最易遭受,形成矿物边缘的海绵状部分熔融带。当地幔剪切流动时,初始的部分熔融体珠滴联合成大的珠滴,并开始渗透,在变形橄榄岩中相连成脉状网络,晚期含C0_2岩浆包裹体及填隙玻璃即为其代表。由于剪裂作用,熔体(和流体)压裂开上覆橄榄岩,产生岩墙状通道,并在上地幔的某些低压区聚集成岩浆库。流体和熔体均为地幔交代作用的介质。在流体参与下,上地幔低度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将高度富集不相容元素。这些熔体和流体与亏损地幔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带来不相容元素重大的局部富集。当流体(和熔体)中H_2O浓度低时,仅发生隐交代作用;当H_2O浓度较高时,部分熔融程度也较高,相应有含水相(如角闪石等)成核,出现矿物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86.
东海芝麻坊的红刚玉石榴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祺诚  严奉林 《岩石学报》1992,8(3):291-295,T001
  相似文献   
87.
More than twenty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which host several mediumor large-sized Cu−Ni deposits, occur along the Huangshan-Jingerquan (HJ) belt in East Xinjiang. Rock types in these complexes are predominated by peridotite, pyroxene peridotite, olivine pyroxenite, gabbronorite, orthopyroxene gabbro, troctolite, gabbro and diorite. The ultramafic rocks are relatively Fe-enriched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assemblage of olivine+orthopyroxene+clinopyroxene+hornblende±plagioclase without obvious metamorphic textures. Chemically, these complexes are relatively Fe-enriched and show a tholeiitic trend of evolution. The complexes in this belt are intruded under the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in a Mid-Carboniferous back-arc basin. They can be considered as a new type of mafic-ultramafic complexes in orogenic belts, as designated by the name of the East-Xinjiang-type complexes. This pr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88.
薛光 《岩矿测试》1995,(1):72-74
在10%HCI介质中,采用二苯硫脲(DPTU)-甲基异丁酮(MIBK)泡沫塑料富集,以金试剂液珠萃取比色法测定了化探样品中的Au和Ag。方法的检出限:Au0.5×10 ̄-9;As5×10 ̄-9(10g称样)。利用此方法制备了“野外快速分析箱”,可在野外简陋条件下进行现场测定。  相似文献   
89.
90.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