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607篇
海洋学   24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文回顾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论述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及设计前期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是不可简化和省略的工作。明确了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自然地理条件的调查评价、土壤调查、地下水调查等,同时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及初步选择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82.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沙质底复合区棘皮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典型珊瑚礁区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8月和11月、2019年1月和4月采用样带法调查浅水区和深水区棘皮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不同季节和深度对棘皮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并依此指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受干扰程度。结果显示,共发现15种棘皮动物,其中优势种有8种,分别为黑海参Holothuriaatra、红腹海参Holothuriaedulis、黄疣海参Holothuria hilla、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刺冠海胆Diadema setosum、许氏大羽花Comanthina schlegeli、本氏海齿花Comanthus bennetti和吕宋棘海星Echiaster luzohicus。春季棘皮动物种类最多,棘皮动物栖息密度呈现出春夏高、秋冬低的规律。不同水深区域棘皮动物种类组成大致相同,深水区棘皮动物栖息密度高于浅水区,但差异不显著。全年棘皮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2±0.10、2.5±0.12和0.66±0.040。对比研究表明,蜈支洲岛海域棘皮动物种类远多于三亚其他海域,但稍低于南海岛礁(如渚碧礁)海域。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分级评价标准,蜈支洲岛海域棘皮动物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5,介于2与3之间,属于轻度的人为干扰。综上所述,蜈支洲岛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83.
杨默远  刘昌明  潘兴瑶  梁康 《地理学报》2020,75(9):1831-1844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城市水系统的重构,明晰海绵城市系统所涉及的水循环过程是海绵城市研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以海绵城市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本文定义了海绵城市系统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系统的输入项与输出项,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系统的城市水循环过程,即海绵城市建设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管网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分别从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区的降水与污染物输入、掌握典型海绵设施的径流及污染物转化过程、重视排水管网径流监测与汇流特征参数确定、准确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区的径流及污染物外排过程、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地下水回补效益共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海绵城市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要点,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启发和帮助,促进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84.
为了建立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0A)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活泼酯法将OA分子中的羧基与栽体蛋白上的氨基偶联,人工制备OA的免疫抗原(OA-IgG)和检测抗原(OA-BSA),经电泳、动物实验及ELISA法进行了鉴定,完全抗原的偶联成功,为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OA的单克隆抗体和海产品OA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5.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壳体内部的泥质填充物中硅藻组合的研究,试图探讨该区沉积硅藻组合变化指示的礁体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 7 200~5 600 cal. a BP 整个礁体建造期间,沿岸种 Cyclotella stylorum 是含量最丰富的硅藻种类,其与海水种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的含量变化指示了礁体生长区河流径流与海水相互作用的强弱波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7 200~6 500 cal. a BP,礁体建造初期,礁体受海水影响显著;6 500~5 720 cal. a BP,礁体建造中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降低,海水作用减弱,淡水作用增强;5 720~5 600 cal.a BP,礁体建造结束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显著降低,礁体受海水影响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986.
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近些年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认为西沙隆起地区发育典型的生物礁,具有丘状反射、强振幅、中频、中连和杂乱地震相,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在中新世梅山组也有似礁相发育.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学分析,认为生物礁在中新世梅山组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从对北礁地区典型生物礁剖面进行的波阻抗反演来看,其与LH11-1生物礁油田的波阻非常相似,波阻抗值为8×106-9×106kg/(m2·s).古地理分析认为,中新世西沙隆起区与北礁地区处于滨、浅海沉积环境,梅山组时期的陆缘碎屑供给量比较少,适于生物礁发育.  相似文献   
987.
人工礁是一类人为放置在海底的结构物,以模拟实现天然礁石的某些特性,具有加强渔业资源增殖、促进海洋生境修复和支持滨海娱乐休闲等功能。其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关于人工礁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是自20世纪开始的。近年来,随着人工礁的研究热度与日俱增,大量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方法和新应用被提出和实践。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人工礁的研究进展,从人工礁的设计、研究及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人工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国内人工礁方面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88.
为研究无人机低空倾斜摄影测量在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以武汉市某厂区海绵城市竣工项目为例,使用精灵4实时动态差分(RTK)无人机进行外业低空摄影测量,同时使用常规测量手段进行辅助测量,获取航测外业原始数据与检核点数据;然后使用大疆智图软件对航测外业数据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并查看精度报告,获取测区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再使用南方地形地籍成图软件(CASS)的3D功能进行三维裸眼测图,绘制测区1∶500地形图,并根据检核点验证其精度;最后根据地形图及其他收集资料,制作厂区海绵城市、绿化、竣工相关图表并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精灵4 RTK航测数据进行海绵城市竣工测量,最终成果满足成图精度的要求,可应用于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与验收。  相似文献   
989.
通过在波浪水槽中采用概化的珊瑚岸礁物理模型来研究珊瑚礁海岸附近波浪增水的变化规律,包括平均自由表面的沿礁变化以及礁坪上的最大增水值。物理模型实验分别测试了不同礁面糙率密度影响下的一系列不规则波工况。结果分析表明:礁面粗糙时礁坪上的透射波高和最大增水值均相对于礁面光滑时减小;通过两个无量纲参数分析表明光滑礁面时,礁坪上最大增水随波要素的变化规律与此前研究数据基本吻合,前人研究推荐的无量纲数■和■需考虑礁面粗糙度的影响;礁面粗糙程度不同时,礁坪上的透射波高随礁面糙率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礁坪上的最大波浪增水则随之增大;最后通过沿水深积分对波浪求平均的水平一维动量方程解释了本实验的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990.
卡罗琳M4平顶海山位于卡罗琳海脊与马里亚纳海沟交界处,对其地貌与地质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地球动力及环境背景与该地区海山演化的关系。基于“科学”号实测的全覆盖多波束水深数据与“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 ROV)多次下潜获取的近海底影像资料,描述了卡罗琳M4平顶海山及附近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对影响海山演化的主要地质过程进行了分析。线性喷发中心等火山地貌指示了研究区内沿线性喷口的裂隙式喷发活动。“C”字型的弯曲形态与陡崖说明山顶平台边缘经历过多次崩塌与破坏,滑坡痕与沉积块体/碎屑组成了块体搬运体系,并在中下段斜坡转变为浊流形成冲沟与水道。M4海山顶部还发育有较为完整的残留环礁地貌,其被淹没的机制可能是由于上升流输入的丰富营养物质影响了底栖环境的光照,从而抑制了珊瑚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