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8 毫秒
61.
地下硐室锚注围岩的变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毅夫  董燕军 《岩土力学》2004,25(11):1814-1818
地下硐室工程加固后围岩存在着继续位移。通过对工程实例的现场实测和大量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掌握了地下硐室工程破碎围岩加固后的岩体位移存在着方向变异性、破坏周期性和速度差异性。变形过程可分为急剧变形、调整变形和缓慢变形3个阶段。在一定的地压条件下,岩性和构造弱面决定着岩体位移的方向、速度和破坏周期。围岩加固后的位移在调整变形阶段可能改变位移方向,注浆加固岩层比未加固岩层的累计位移量小、但每次破裂的位移量大,破坏周期要短。及时锚注,滞后补注,分步加固是充分利用围岩自稳性,加强破碎围岩长期强度的最佳动态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62.
10KV高压室能够把电能转换以后输送给用户,从而使用户用电需求得到满足,它的正常运行主要取决于电气的安装以及施工和管理,所以,要对10KV高压室电气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3.
本文全面论述了地下竖向S型隧硐施工测量整体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并且推导了这种特殊工程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公式。  相似文献   
64.
为克服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氡气固体源监管严格等工作环境问题,引进东华理工大学新研制的豁免级微型氡室开展地震测氡仪野外校准实验,分析该微型氡室应用于地震测氡仪定期校准的可行性.根据《JJG 825-2013测氡仪检定规程》,分别使用微型氡室和标准氡室对2款在网观测测氡仪开展对比校准实验,分析认为采用微型氡室的校准方法基本可...  相似文献   
65.
本介绍了一种用于R-C系统(Rithey-Chrétien)望远镜的装校方法。这种主光路自校的方法不需要晚上观测恒星来进行光学调试,可以不受大气影响,白天在圆项室内进行装调,装校时间短,精度高。这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1.56望远镜R-C系统的主光路装校。  相似文献   
66.
滇东南南温河地区猛硐岩群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东南南温地区猛硐岩群经历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加里档期质矿物有十字石,铁铝榴石,黑云母等,最高变质温度约690℃,压力0.5GPa,是一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印支期变质矿物主要为绢(白)云母,绿泥石等,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  相似文献   
6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通过工程澡孔,硐间地质条件的探测,进而评价大坝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介绍了乌江构皮滩水利枢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8.
要实现利用微波辐射计对海面溢油的厚度等参数进行遥感监测,必须先对水面油膜的微波辐射特性进行研究,以便为传感器的设计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提供依据。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灰体室”的环境条件及测量方法,测试了原油、燃料油和食用植物油膜的微波发射率与油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69.
70.
潮间带大弹涂鱼产卵习性和自然受精卵孵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环氧树脂模型揭示了福建省福宁湾潮间带滩涂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洞穴的整体结构。多数洞穴略呈Y字形,每个洞穴有主洞口和次洞口之分。春季5—6月大弹涂鱼洞穴的中下部出现1个产卵室,产卵室横切面的上方呈拱形,底部平坦。潮间带滩涂产卵习性实验表明,产卵前性成熟雄鱼建造产卵室,并引诱性成熟雌鱼进入产卵室内交配产卵,受精卵依靠粘着丝粘在产卵室的顶部和周壁。产卵后雄鱼留洞护卵。每个产卵室的受精卵总数为3 595—4 314粒,平均为3 957粒,平均受精率高达99.67%,受精卵密度为58—114粒.cm-2,平均为87粒.cm-2。产卵室顶部和周壁受精卵的粘着丝位于上端,胚体位于下端,呈倒立状态,大多数受精卵的胚体头部朝下,为反向卵(平均占98.07%),易于孵化出仔鱼。将潮间带洞穴内产卵室受精卵取回实验室,模拟洞穴的小生境进行孵化实验。2次模拟孵化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始终全淹没于海水的平均孵化率(81.19%—82.90%)高于受精卵湿露24h后才全淹没于海水的平均孵化率(76.38%—79.19%)。湿露而不淹没于海水的受精卵不能孵化出仔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