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1.
52.
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形成的重要途径,是指烃类在高温条件下将硫酸盐还原生成H2S、CO2等酸性气体的过程。由于硫化氢的剧毒和强腐蚀性,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钻井、完井、修井、净化加工以及运输等各个方面的危害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对硫化氢和TSR的评价一直是负面的,在油气勘探中更多是在回避。最近研究发现,TSR作用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TSR的发生,首先需要硫酸盐类溶解提供SO42-,储集空间得到初步改善;其次TSR反应形成的硫化氢,溶于水后显示出较强的酸性溶蚀作用,对白云岩储层具有最佳的溶蚀效果。在高温条件和储层中地层水的作用下,硫化氢与白云岩发生较强烈的酸性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水岩反应),促进了白云岩次生孔洞的发育和高孔高渗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使油气储层保存下限增大和深部天然气聚集成藏成为可能。而目前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普遍压力系数小、充满度低,这与TSR及硫化氢对储层溶蚀导致储集空间增容有关。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结果证实,所有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藏均对应了次生孔隙十分发育的优质储层,岩性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储层埋藏深度超过8 000 m时依然发育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53.
泰安市西南25km的大汶口盆地东北部,出露一处目前山东省境内已发现的唯一的天然含硫化氢泉,泉水呈浅翠绿色,因其具有强烈的臭鸡蛋味被当地称为臭泉。经勘探查明臭泉泉域边界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埋藏条件等诸因素控制,含水层为埋藏的古近纪官庄群大汶口组三段含膏泥质灰岩,岩石呈密集蜂窝状溶蚀,地下水接受含水层露头带第四系孔隙水的下渗补给,在向排泄区径流运动过程中逐渐具有承压性并溶解了岩石中大量石膏组分而形成SO_4-Ca型水,处于封闭还原环境下水中的硫酸根离子在有机质作用下发生脱硫酸作用还原为硫化氢并溶于水中,地下水于泉点处遇阻水断裂产生壅水现象使水位抬升溢出地表成泉,硫酸根离子是生成硫化氢的供体。根据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推断含硫化氢水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第四系孔隙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以40年前的"古水"占优;含硫化氢水氟离子含量高于其他类型水,含水层埋藏条件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土壤硫高值区与机(民)井分布、灌溉范围吻合。  相似文献   
54.
14种典型含硫化合物在 200~ 330 ℃温度区间、在有低硫褐煤和硫抑制剂存在条件下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结构类型的含硫化合物是结构不稳定的化合物,它们的热稳定性差异很大,不同结构类型的含硫化合物所对应的热解温度不同, 它们在不同温度段产物的分布也不尽相同,这表明单个硫化合物的地球化学行为差异很大,而单个有机硫化合物在有机质热成熟过程中的转换特征基本上可以依据其生成硫化氢、二次含硫化合物以及大分子含硫化合物的量来描述.另一方面,硫化氢作为主要热解产物表明硫化合物分解生成硫化氢是有机硫化合物成熟转化的主要机理性过程.在所调查的化合物中,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二苯硫和噻蒽等在最高热解温度下也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表明这些化合物代表了稳定型结构的硫化合物,这与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成熟原油和沉积有机质中的状况是一致的.上述结果还显示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和结构类型是受有机质的成熟度或演化阶段控制的.  相似文献   
55.
兰坪金顶铅锌硫化物成矿中硫化氢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西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为探讨金顶铅锌矿所需大量硫化氢的形成机理,对矿区含有机质包裹体均一温度、硫同位素、碳同位素进行了测试、整理和分析。研究表明:金顶矿区广泛分布的石膏、硬石膏和丰富的有机物质为生成大量硫化氢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早期成岩-矿化阶段,温度相对较低,以生物还原作用产生硫化氢为主;在主成矿期,伴随着深部幔源流体的上涌,温度升高,油气的高温热化学还原作用产生大量硫化氢。  相似文献   
56.
1977年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区,借助水下装置“阿尔文”号发现了全新的底栖生物,它们生活在细菌化学合成和甲烷营养环境的基础上,为了生活在极高浓度还原化合物——硫化氢、甲烷、氢以及一系列重金属的极端条件下,热液底栖生物种群通过析出和/或改造金属离子成其无毒性的形态适应了这种环境。所研究的底栖动物标本是“和平-1”号和“和平-2”号载入深海装置在高速扩张的太平洋海脊和低速扩张的大西洋海岭热液场上采集的。60个瓣鳃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的个别器官、软组织和贝壳、蟹类的角质和硬皮以及Вестuиентифер的管状体和营养体的…  相似文献   
57.
中国赵兰庄高硫超酸性天然气田井堵重要原因之一是井管结硫。影响井管结硫主要因素与硫的含量、井底与井口温度及压力的差异、硫化氢浓度、放喷速度、烷烃组分含量等有关。结合赵兰庄气田储集层流体的性质,并与国外高硫超酸性天然气田进行详细对比后认为,通过向井下注入硫溶剂、采用生产—关井—生产周期作业和保持井温等几种方法可以控制结硫。  相似文献   
58.
59.
据显微观测和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在四川省开县, 金株-罗家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含H2S气藏的碳酸盐岩储层样品中发现含元素硫、液态烃、沥青等多种形态特殊的不混溶包裹体. 根据地层岩性、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沥青反射率等测定结果, 气藏中H2S的成因主要是含烃储层在晚白垩世时期, 经受140~170℃的高温油裂解成气阶段, 烃类与含膏云岩层段中的CaSO4热反应生成的(TSR). 储层中大量不混溶包裹体的研究结果, 揭示了元素硫的形成是在第三纪区域抬升降温减压阶段, 含H2S的天然气储层在温度86~89℃, 压力(305~340)×105Pa的地质流体中, 部分H2S受氧化以及硫硫酸盐与烃类和H2S进一步反应的结果. 同时在此期间生成的石膏-硬石膏、方解石矿物捕获了元素硫等微粒, 形成了一批形态特殊的不混溶包裹体, 它们充分记录了储层流体的复杂情况与气藏中H2S和元素硫的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证实麻杏石甘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探究其解热机制及其对大鼠脑组织硫化氢(H22S)/胱硫醚-β-合成酶(CBS)体系的影响。方法:将5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蒸馏水)、阿司匹林组(0.125 g/kg阿司匹林肠溶片)、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3.125 g/kg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6.250 g/kg麻杏石甘汤),每组各10只。连续灌胃5 d,末次灌胃1 h后,各给药组予以腹腔注射20 μg/kg LPS溶液诱导大鼠出现发热模型,空白组予以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造模后5 h内大鼠肛温的变化情况。末次体温测量后,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经腹主动脉收集血液,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干扰素-α(IFN-α)的水平;取大鼠脑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脑组织中胱硫醚-β-合成酶(CBS)、硫化氢(H22S)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具有良好的解热效果,且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均能抑制发热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的表达,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能抑制发热大鼠血清IFN-α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CBS、H22S mRNA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同时麻杏石甘汤能降低发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CBS、H22S mRNA的表达,并可能发挥了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