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0篇
  免费   3368篇
  国内免费   5151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323篇
地球物理   2284篇
地质学   15763篇
海洋学   893篇
天文学   100篇
综合类   1166篇
自然地理   776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50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621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687篇
  2018年   515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571篇
  2015年   622篇
  2014年   928篇
  2013年   747篇
  2012年   868篇
  2011年   971篇
  2010年   773篇
  2009年   867篇
  2008年   826篇
  2007年   720篇
  2006年   784篇
  2005年   672篇
  2004年   710篇
  2003年   596篇
  2002年   643篇
  2001年   681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610篇
  1998年   593篇
  1997年   539篇
  1996年   516篇
  1995年   484篇
  1994年   451篇
  1993年   411篇
  1992年   406篇
  1991年   358篇
  1990年   294篇
  1989年   184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54年   8篇
  1948年   9篇
  1947年   6篇
  194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陆侧弧后裂陷盆地(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之间的水下残留火山弧.其地球物理特征、地层组成、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等均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之特征.本隆褶带的形成始于第三纪初,当时为陆缘弧;中新世末以后,由于琉球弧后冲绳海槽的张裂作用,遂成为古琉球弧的残留弧.其形成机理受东海构造格局控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俯冲带的东向迁移有关,东海隆褶带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断隆火山弧(E1+2)、(2)褶隆火山弧(E3)、(3)褶隆残留弧(N1)和(4)消亡残留弧(N2~Q).最后一个阶段隆褶带与陆架盆地整体沉降,接受了厚约1500m的上新世-第四纪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82.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3.
84.
《海洋学研究》1989,(4):10-19
(一)海洋地磁测量与处理 地球磁场总强度的测量使用G-801/3型质子旋进磁力仪。测量工作与多道地震、重力测量等同步进行。探头电缆长500m,以降低船磁的影响。由于船磁影响与探头至船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目前的措施可将此影响降至1nT以下,故可忽略不计。 为消除区域场的影响,理应使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985来进行改正,但为节约时间起见,本次采用多项式来逼近IGRF,两者的差在整个测区内不足1nT,其结果是可信赖  相似文献   
85.
86.
G.  M.  Ingram  T.  J.  Chisholm  C.  J.  Grant  万玲 《海洋地质》2006,(2):71-80
在西北婆罗州深水区,一个活动的海上褶皱冲断带内拥有大量已经证实的烃类聚集,相信继续的勘探活动还会发现相当可观的油气。在新近纪大规模褶皱冲断带中发现典型的圈闭几何形态是上盘背斜、前陆褶皱及隆起和逆断层下盘错动断开处。商业性钻井目标位于变形的中新统和上新统沉积地层中,其中充满的油气来自现今仍然活跃的含油气系统。此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避免钻探活动变形和近期隆起期间烃类已经排出的圈闭。构造变形阶段研究列出了控制圈闭形成史和烃类保存史的一些关键要素。本文目的是提供一个有关西北婆罗州深水区褶皱冲断带的总体看法,为今后这一地区的油气勘探介绍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87.
在实验室内, 22. 5±0. 5℃条件下以去头去骨去鳞片去皮的金色小沙丁鱼的纯肉糜为饵料饲养斜带髭鲷幼鱼,测定体重范围在 4. 6~6. 5g的斜带髭鲷的体重、体长的生长曲线及其生态转换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实验结果表明,斜带髭鲷的体重、体长在实验期间直线增长,体重、体长的生长曲线分别为Wt(w.w.湿重,下同 ) =0. 391 7t 5. 766 2(R=0. 999 6)和Lt=0. 105t 6. 265(R=0. 989 9).用胃含物法测定斜带髭鲷的胃排空率、日摄食量、日生长量、生态转换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实验得到斜带髭鲷消化道的瞬时排空率Rt= 1. 23 4×10-3 (m/m) /h,日摄食量Cd= 1. 342 9g(w.w. ),生态转换效率Eg=29. 50% ±2. 77% [m/m(w.w. ) ],特定生长率SGR=4. 71%±0. 69% [m/m(w.w. ) ].  相似文献   
88.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讨论了如何解决开口饵料问题和出现3个危险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89.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50~60 km)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160~180 km)的岩石圈根,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3 500~4 000 m 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