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6篇
  免费   2660篇
  国内免费   6084篇
测绘学   467篇
大气科学   935篇
地球物理   1289篇
地质学   13584篇
海洋学   1737篇
天文学   171篇
综合类   686篇
自然地理   1281篇
  2024年   210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694篇
  2021年   708篇
  2020年   596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506篇
  2017年   500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909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832篇
  2011年   867篇
  2010年   760篇
  2009年   759篇
  2008年   799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745篇
  2005年   669篇
  2004年   633篇
  2003年   541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588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413篇
  1997年   460篇
  1996年   406篇
  1995年   369篇
  1994年   344篇
  1993年   307篇
  1992年   330篇
  1991年   242篇
  1990年   234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7篇
  193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把鹧鸪菜藻体切成大小不同的切段、以及任意切碎,培养于添加氮、磷素的消毒海水中,后者分10℃、15℃、20℃、25℃四种不同温度条件培养,结果全部切段、切碎片都很快再生出假根附着于基质,并再生出一至多个叶状体;叶状体长大后从基部长出新的假根成为完整的幼苗(再生苗)。试验表明,大的切段其再生苗生长快、长度大,但出苗率(一定长度的藻体长出再生苗数量)低。培养温度较高时(20—25℃),藻体任意切碎片再生速度快、附着速度快、数量多且较牢固。利用藻体切碎片来培养鹧鸪菜幼苗是可行的;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0℃以上、海水比重为1.010左右。本文还对鹧鸪菜损伤藻体再生的情况(繁殖生殖学)进行一些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102.
长江生源要素的输出通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长江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河流,它源源不断地向东海输送大量物质,是舟山渔场的重要化学物质基础,不仅对长江口海区以至整个东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太平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报道颗粒有机碳(POC)、溶  相似文献   
103.
依据近岸晚第四纪事件沉积的类型,特征及其四维时空序列的关系,结合以往陆架区海上地质调查结果,提出几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质问题;(1)沉积记录不是地球历史的流水帐,而是大事记,无论厚度大或小的柱状样,都要从自生相序与他生相序变化中确定环境的转换与频率变化。(2)晚第四纪海侵的问题,需要从是否有真正的正常海相地层去检验。以往所确定的海相地层,缺乏正常海相相序和原地埋藏化石的支撑,有可能是风暴流沉积;(3)残留砂,残留沉积的概念应当废弃;(4)^14C测年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宜使用被搬运再沉积的生物壳屑材料。  相似文献   
104.
105.
渤海湾海河口区是北京、天津二大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处,是一比较典型的海域。1972年以来曾对渤海湾进行过综合性的环境污染调查和研究,但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区特别是大沽口、北塘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甚少,尚不足以就有机污染对河口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作出科学判断。目前,有机污染已成为海河口区特别是其附近大城市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本文以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5)、溶解氧(DO)等项目作为耗氧有机物污染程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还有氮、磷、本集另有专文讨论),对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有机污染评价提供数据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6.
该文对目前工业上生产纳米碳酸钙的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对一步碳化法、两步碳化法、多段喷雾碳化法、旋转填充床碳化反应器碳化技术制备链形、纺锤形、球形、立方形等不同形状的纳米碳酸钙材料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7.
该文建立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 (HPGPC) ,明胶比浊法 ,氧瓶燃烧法三种分析方法考察海洋硫酸多糖药物几丁糖酯的稳定性 ,采用这三种方法分别考察几丁糖酯原料药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及加速条件下分子量及分布宽度、样品中硫酸根含量及样品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几丁糖酯的稳定性考察 ,几丁糖酯在上述影响因素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8.
对1999年9~10月采自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的19份表层海水样品的Ra同位素分析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中的^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分别介于0.67~0.92、0.08~0.30Bq/m^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74、0.11Bq/m^3.^226Ra/^228Ra)A.R.活度比的变化范围为0.11~0.44,平均值为0.19.上述数值明显低于近岸海域水体的相应值,表现为典型的开阔大洋水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的特征看,研究海域Ra同位素含量与^226Ra/^228Ra)A.R.值均呈均匀分布态势.将本研究结果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本研究获得的^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比20世纪60~80年代得到的数据来得低,可能与水体层化作用加强导致的Ra补充量的减少以及生物生产力升高导致的Ra迁出量的增加有关.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中Ra同位素的时间变化与文献报道的该海域叶绿素a、硅酸盐、磷酸盐含量与初级生产力的历史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9.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域珊湖礁生态系进行调查,采集了永暑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 13C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暑礁中的δ13C 沿着食物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 的平均值为 -17.7‰,明显高于永暑礁( -19.5‰),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栖性鱼类比游泳性鱼类的δ13C 相对高。对于肉食性的珊瑚礁鱼类来说,小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对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 还是C4 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 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0.
A total of 67 samples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sediment traps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which were collected during 1993~1996.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 values,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 fluxes of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carbonate, biogenic opal, organic carbo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nd their total amount exhibit obviously seasonal and annual fluctuations. High values of the fluxes occurred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and the low value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between the two monsoons. The fluxes of som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G. ruber,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and their percentages also exhibit two prominent peaks during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respectively, while those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Globorotalia menardii and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only exhibit one peak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monsoon. In addition, fluxes and percentages of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and Globorotalia menardii as well as the fluxes of carbonate and total amount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decrease gradually from 1993 to 1996, and those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and biogenic opal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1993 to 1996. The fluxes of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in the upper trap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on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ediment fluxes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s of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lower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fluxes in the lower trap are related to the dis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