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2篇
  免费   832篇
  国内免费   1242篇
测绘学   231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3899篇
海洋学   39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55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兖州矿区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决定其在煤的加工利用过程中释放的难易程度和毒性,弄清其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对准确评价元素的工艺性能、环境影响、作为副产品的可能性以及在地质意义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煤中的有机亲合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了微量元素与煤中有机显微组分、三态硫、灰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浮沉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通过研究向知,Ge、Ga、U、V、Cu、Th、Pb和Zn主要以无机态存在于煤中,F和Cl可能以有机态存在为主,As无机态和有机态存在的机率相似。  相似文献   
92.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3.
通过分析埕岛东斜坡地区东三段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以及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 ,总结出东三段砂岩体的成岩成藏模式。东三段上部砂体成藏于馆陶组沉积期 ,对应于早成岩 B期阶段 ,油气过早进入砂岩体 ,充填了孔隙 ,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 ,使原生孔隙得以良好的保存。目前该砂体位于晚成岩 A期阶段 ,伴随形成了次生孔隙 ,并正处于第二次成藏期  相似文献   
94.
对煤系高岭石进行0-2h的研磨之后,再在900℃、1000℃、1400℃的温度条件下分别对其加热1h,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红外光谱(IR)等手段,研究机械研磨对于煤系高岭石晶体结构的破坏作用以及对其热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煤系高岭石被研磨1h之后,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几乎全部跨塌。把研磨1h的煤系高岭石加热到1000℃(加热1h),便能形成结晶良好的莫来石。  相似文献   
95.
为维护苏州这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全市的山体资源,根据省、市有关规定,苏州市在禁止开山采石的同时,全面开展山体整理复垦和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上下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省人大的决定,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开采行为。到2001年底,已关闭开山采石企业89家,占原有企业的77.4%。已在全省率划定了包括苏州城市规划区和98%以上山地丘陵的开山采石禁采区。  相似文献   
96.
分析了平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大量调查数据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充分展示了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平顶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治投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
全球末元古系建系研究是当前国际地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宜昌峡东地区震旦系沿江剖面研究历史悠久,已有相当深入的岩石地层、生物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并被推荐为国际未元古系候选层邓剖面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其研究精度,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震旦系沿江剖面碳酸盐岩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底部“碳酸盐岩帽”的δ^13C-3.1‰-3-3.7‰,向上为正偏移,至层序Ⅲ(DS3)最大值达+6.7‰。陡山沱组顶部(DS6)再次出现偏移-2.5‰,构成一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同时,^87Sr/^86Sr值表现出向上增大的变化,由陡山沱组度部(DS1)的0.707743逐渐增高陡山沱组顶部(DS6)的0.707965;灯影组蛤蟆井段(DS7)的δ^13C值变化在-2.45‰-+5‰之间(DS8),至石板滩段中部再降至+1.7‰(DS),而后基本保持在+1.7‰-3.6‰之间平衡变动。白马沱段顶部δ^13C再次降至+0.5‰,并有向负偏移的趋势。灯影组的^87Sr/^86Sr值依然出现由老至新递增的趋势(0.708244-0.708993)与当前国际末元古系剖面的化学地层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8.
莱芜市岩溶塌陷原因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霞  付东叶等 《山东地质》2002,18(2):32-35,48
莱芜市孟公清-西泉河一带石灰岩溶洞裂隙发育,局部与上覆砂砾石层直接接触,形成“天窗”,在矿区超采地下水及矿山疏干排水影响下,地下水下渗携带砂砾石进入灰岩溶洞裂隙中,突发岩溶塌陷。1973-1997年共塌陷139处,塌陷面积6435m^2,致使1324户民房开裂,328户报废。根据1997年在莱芜市的矿山地质勘察工作成果,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评价区进行了预测评价,将评价区划分为岩溶塌陷区、预测岩溶塌陷区和不具备塌陷条件区,并根据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为今后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东昆仑早—中二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树刚  范嘉松 《地质学报》2002,76(2):145-154,T001,T002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在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1层序界1个SB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地块与羌墉地块的开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0.
ENSO循环过程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