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2.
福州复式岩体的组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关郭泉 《岩石学报》1991,7(2):81-88
本文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诸方面资料,论证了福州复式岩体具有由M型→I型→s型→A型的演化规律。晚阶段的魁岐岩体和笔架山岩体是在岩浆分异演化晚期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而非典型的或单一的幔源岩浆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3.
本文概括介绍了福州内河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着重就内河水环境进一步整治所必须的基础工作(即通过加强原型观测和利用数学模型手段)、内河河网水流和污染物运动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
休闲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本文通过对福州休闲旅游的客源状况、经济收入、旅游资源及省会城市迅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价,指出发展福州休闲旅游的现实意义,并对福州休闲旅游的策划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5.
杨伟 《福建地理》2004,19(4):32-36
本文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对“东洛岛港方案”的港区平面做出设计,运用ARC/INFO8.1和ArcView3.2软件,建立高程数据库,将港区平面设计的航道等要素图层比对底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得出结论是:作为福州深水港区的备选方案,东洛岛港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根据福州盆地2个钻孔地层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含量的变化特点,结合孢粉分析等结果,探讨了地层放射性元素含量变化与岩性、沉积环境的关系。沉积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岩性等密切相关,在泥质沉积(如淤泥、黏土)中含量较高,在砂质沉积中较低,在砾石层中介于前两者之间。同时,放射性元素含量的高低还与古气候环境有关,温暖潮湿的环境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凉爽干燥的环境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7.
福州-泉州-汕头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总被引:71,自引:7,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2和1985年在福州-泉州-汕头地区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资料,分析了震相特征,共识别到九个波组:P1、Pg、Pg、P3°、P4(P4°)、P5°、Pn(Pn°)、P7*及S波组。通过对波的走时反演、正演拟合、理论地震图和射线追踪方法反复计算,得到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大陆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边缘地区结构特征。地壳P波速度6.30km/s,莫霍面速度7.90km/s,地壳厚度30km,由三层构成,厚度分别为3km、15km和12km。在中地壳存在一层速度为5.50-5.90km/s、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低速层分布与温泉出露有密切的关系。在下地壳下部有一数公里厚的高速致密的壳-幔混合物层,其形成原因是由于上地幔物质上涌并迁移到下地壳的结果。此外,还讨论了莫霍面结构,界面起伏和断裂展布概况。  相似文献   
98.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质是人为干预下城市生态景观的自组织机制作用过程;元胞自动机(CA)所独有的特征和构模方式使其在模拟复杂性系统如城市系统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模拟能力。利用ASTER影像数据,在CA模型下对福州市2010年和2020年的城市用地进行了模拟。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对真正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地貌、第四纪地层、钻探、槽探和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分析,研究了闽江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闽侯-南屿断裂展布于旗山东侧山前,与五虎山北麓断裂共同组成北西向的闽江断裂带,控制了福州盆地的西侧和南侧边界;(2)闽江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从山地向平原方向逐渐变新,山地基岩内的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山前断裂多为晚更新世断裂,呈正断性质,上盘沉积速率为0.78mm/a—1.2mm/a;(3)闽江断裂带及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小震活动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100.
2000年以来福州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新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红建  蔡榕硕 《大气科学》2015,39(6):1179-1190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中国大陆大中城市的极端高温事件趋于频繁,其时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表明,福州市因高温天数最多而被称为中国"第一火炉",一度引起热议。本文利用逐日的观测资料建立了多个极端高温指数(极端高温天数、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炎热指数等)序列,综合分析了在1960~2013年间夏季福州市极端高温的变化趋势,并与传统的"四大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南昌和南京)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福州市的高温指数在20世纪60、70年代并不突出,但在197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经历两次转折后,均有显著的上升过程,其中,极端高温天数、日最高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在2000年左右均发生了一次显著的突变;进入21世纪后,除了在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不如重庆高外,其他各项极端高温指数均超过传统的"四大火炉"。分析还表明,21世纪初以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州市的极端高温是由大气环流变异引起的,其贡献主要源自低层水平和垂直温度平流的异常,而局地非绝热加热的贡献较小。此外,近十年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明显西伸也有利于夏季中国南方城市的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