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906篇
海洋学   130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4年   3篇
  1939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中国黄土分布于季节性冻土区,年复一年的冻融作用对具有特殊结构黄土斜(边)坡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促发了大量黄土斜(边)坡灾害,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深入研究冻融作用机理,对减轻黄土斜(边)坡灾害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黄土斜(边)坡灾害及冻融作用特点,利用表层冻结温度场数值模拟、冻结前后地下水聚集模型分析及实例验证分析等方法、手段,揭示边坡表层土体冻结过程、坡体内地下水集聚过程,探讨黄土斜(边)坡表层冻结效应及其稳定响应。结果是:(1)表层冻结作用由表及里进行,大约在冻结3个月后达到当地最大冻深;(2)以简化的地下水聚集模型分析,推导得到坡体内地下水浸润线方程;(3)冻结滞水作用可使黄土斜(边)坡稳定性降低约25%。  相似文献   
902.
京承高速公路的密云沙峪沟—北京市界段位于地质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全线桥隧工程比例高,工程多为深挖高填路段,路基挖方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十分突出。在施工阶段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及现场试验,运用工程岩体质量RMR分类法和赤平极射投影法评价坡体的稳定性,为优选道路边坡加固方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经施工实践证明,其建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03.
滑坡是造成损失和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其诱因主要是地震和/或降雨。目前的研究中,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调查Arunachal Pradesh区Dikrong河流域的滑坡灾害分区(LHZ)。用遥感技术和GIS生成了各种主题的地层即斜坡、影像.线性构造缓冲带、逆断层缓冲区、相对地势图、地质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图。根据各种成因因素(如来源于遥感数据和其他主题图)的相对重要性,将加权评分系统用于滑坡灾害分区LHZ。按照GIS信息,不同等级的主题层被赋给相应的评分值,然后每一个数据层就生成一个“属性图”。给主题层内的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序号从0.9的评分值,然后这些属性图的总和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出每个单元的滑坡风险指数((LHI))。经重新调整采用的试错法的权重评级值。使用的LHI阀值是142、165、189和216。经过使用限幅(切断)运算,一幅处理过的LHZA图标出了5个区即:“非常低危险”、“低危险”、“中等程度危险”“高危险”和“非常高危险”。  相似文献   
904.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地形特征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特征是人们用于描述空间过程变化的重要指标,地形特征的提取是进行测绘、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林种植、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及地学调查等地理空间相关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以宁明县为例,利用高精度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实现了高效快速、客观准确地提取地形特征参数,为后续涉及空间信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5.
《干旱区地理》2012,(3):421
增生型造山带是近20年研究揭示的一种新型的造山带。不同于以巨量的地壳缩短和加厚为特征的经典的陆-陆碰撞型造山带,增生型造山带是在大洋地壳持续俯冲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地体不断拼贴增生形成,以显著的地壳垂向生长和水平侧向增生为特征。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之一,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塔里木克拉通之间的广袤地区。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代表  相似文献   
906.
本根据吐哈盆地西南缘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特征,结合已知铀矿床、矿点的空间分布,认为该区新构造控矿规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由新构造复活基底断裂形成的“断裂挠曲”控矿;(2)新构造褶皱形成的“坡中坡”转折区域控矿;(3)新断裂构造形成的地下水局部排泄源也参与了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依据这些规律,笔预测十红滩北带之北带仍有成矿远景,并认为白咀山西侧及迪哈尔511线附近区域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07.
通过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杜柯河安达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初步调查与研究,对坝区稳定、岸坡稳定、坝基稳定、坝基渗漏和河床覆盖层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阶段性结论:①坝段处于稳定区,坝段内水质较好,未发现水平或缓倾角的软弱结构面,可以满足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建坝要求;②受F1、F2断层的影响,右岸岸坡稳定条件好于左岸;③坝基可能存在沿背斜核部、左坝肩断层破碎带集中渗漏问题及绕坝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908.
选择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层状地形构造特征突出的江西省泰和县为例,基于Arc/Info和Arcview等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使用25 m×25m的DEM数据源建立了数字坡度模型,并与乡级行政区划图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以乡(镇)为单位的地表坡面面积增量.进而根据坡地的坡度越陡其地表面积增量越大的原理,将坡面面积增量与其投影面积的比定义为坡面增量系数(Increment Coefficient if Slope Area,ICSA),以ICSA为量化指标,探讨了区域地势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9.
重庆万州的长江岸坡发育剥蚀基岩平台与陡崖,我们采用三角坡面法估计了陡崖的后退速率。采用该方法的依据是,铺垭口的陡崖下存在形成时代不同的坡面,同时该地点的地层近水平,所以我们假定陡崖的后退过程类似干旱-半干旱环境中的平顶岩屑堆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前一阶段残留坡面的函数拟合,可以估计陡崖的后退距离。如将残留坡面上T3阶地的年龄近似为崩坡积的形成年龄,则计算出的陡崖后退速率大约是0.51 m/ka。这个数据表明,该地区最高的450 m的剥蚀基岩平台大约在2.3 M a前左右被长江切穿,推测2.3 M a可能是三峡贯通年龄的上限。  相似文献   
910.
坡面植被恢复对沟道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土高原不同地理空间林、草分布的宏观格局, 从主要产沙区的环境背景分析了黄河中游宏观坡、沟治理关系, 及自然、人类活动因子在侵蚀产沙中的权重. 根据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现状和水土保持坡、沟措施配置方案, 探讨了植被恢复对沟道侵蚀产沙的影响及植被减沙的效益.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产沙模数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 暴雨、垦殖率、林木覆盖率是影响多沙粗沙区产沙模数的主要因子. 退耕还林、草, 减少垦殖率、增加林草植被是抑制多沙粗沙区侵蚀的关键. 小流域治理必须坚持坡、沟兼治、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针. 工程措施在坡面植被恢复初期具有重要作用, 杨家沟的典型案例表明植被恢复可以使沟道侵蚀产沙减少7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