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孙军  刘东艳  张晨  钟华 《海洋学报》2003,25(5):103-112
对1998年9月和1999年4月在渤海(37°~41°N,117.5°~122.5°E)进行的两次生态系统综合外业调查,对蓬莱、长岛两地进行15个月的连续资料监测,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昼夜变化和周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主要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然后依次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春季主要以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小型浮游植物,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比例最低.1998年秋季对断面1,2浮游植物粒级组分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在不同海区(调查区西部、南部、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的不同水层,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潮汐对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周日变化影响较大.蓬莱、长岛两地的连续调查资料表明,浮游植物各粒级组分除微微型浮游植物外1a有两个峰.网采浮游植物在4和7月有高峰,4月是主峰;小型网采浮游植物在6和11月有高峰,6月是主峰;微型浮游植物在4和11月有高峰,两峰值接近;微微型浮游植物在9月有高峰.调查区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粒级组分比较,表明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72.
任杰  刘沛然  戴志军 《台湾海峡》2001,20(1):96-100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潮流交绥的响应,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分选性好的中部广大区域受单一动力作用,泥沙净输移方向由北指向南。  相似文献   
73.
为使青藏高原1∶20万区域化探工作采取正确的方法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开始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所及有关省区地调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以"关于新疆西昆仑区域化探招标项目有关野外采样粒级问题的通知"(2000年5月8日)、"关于西藏中西部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方法问题的函"(2001年5月9日)和"关于青海省高寒湖沼景观区域化探有关野外采样粒级问题的通知"(2002年5月22日)等文件方式形成规范性要求发给有关省区,对区域化探采样粒度、采样密度及采样部位等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4.
陈静  赵宝成  战庆 《沉积学报》2014,32(4):692-699
随着长江入海泥沙减少,长江三角洲响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选取对水动力变化较为敏感的水下三角洲与陆架过渡区域,通过对钻孔沉积物进行210Pb 和137Cs同位素定年和粒度参数分析,并提取敏感粒级含量及平均粒径垂向变化,尝试探讨其对近百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以及入海泥沙减少的响应。研究发现1954年之前,该区沉积物颗粒较细,粒度参数特征接近现代河口泥质区沉积物,敏感粒径特征反映出河流作用影响较强,说明当时处于泥质区沉积范围;之后沉积物明显粗化,参数特征向陆架残留砂过渡,海洋动力的影响明显增强,并带入陆架粗颗粒物质,说明当时泥质区南移,该区处于河口和陆架沉积过渡区。推测这一变化主要和1954年后长江口北支河道萎缩有关,该区从长江水沙覆盖范围内变为水沙向海输运的边界上,海洋动力对沉积物改造加剧,导致沉积物粗化。同时,并未发现该区沉积物对1980年代后长江入海泥沙显著下降有所响应。近期发现的长江口外泥-砂分界线的西移很可能也包含着河口河势变化而导致的沉积物粗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条件下现场分析方法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和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周期长的特点,开展了现场分析测试的适应性研究。选择便携台式X荧光仪,对仪器进行了标定,考察了仪器的稳定性,确定了样品的加工粒级为-160目和粉末状试样。通过亚卓查证区现场分析,其结果与室内分析结果基本相符,达到了试验研究目的,确定了一种及时提供分析结果的现场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可有效缩短异常查证周期。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 随着海砂资源需求激增和勘查开发快速发展, 解决海砂调查研究领域中海砂命名混乱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总结多年海砂调查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对比已有粒级划分标准和沉积物命名方法的特点, 提出一套适用于海砂的粒级划分标准和命名方法。基于伍登-温特沃斯(Udden-Wentworth)等比制φ粒级标准, 提出将海砂沉积物粒级划分为砾(>2mm)、砂(2~0.063mm)和泥(<0.063mm)3大类, 二级细分为9小类; 基于优势粒级法思想, 将砾、砂和泥作为三个分类端元, 提出“砾-砂-泥三角图解+砂、砾质沉积物细分命名”的海砂沉积物分类方案, 体现了“对砂、砾质沉积物细化其名, 对泥质沉积物简化其名”的思想。该命名方法直观地反映了海砂的粒级组成和含量, 同时较好地兼顾了海砂命名的沉积学涵义和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77.
刁理品  韩润生  方维萱 《地质通报》2010,29(11):1712-1720
采样层位的确定、样品粗加工粒级和指示元素选择是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选取灰岩、玄武岩、砂页岩风化土壤的表土层、淀积层、母质层样品为研究对象,样品常温晾干后依次过20目、40目、60目、80目沈阳套筛进行粗加工,分析样品元素含量。通过研究土壤机械粒级组成和元素在不同层位、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含量特征,确定了本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时采样层位为土壤淀积层上部,样品粗加工粒级为-20~+40目粒级,指示元素以Au、Sb、As、Cu为主。试验结果确保在贵州普安—晴隆地区运用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成果真实、有效。  相似文献   
7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ultivation and water erosion o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OC) in particle-size fractions. The study site is located at Nihegou Watershed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 The soil at this site is loess with loose and silty structure, and contains macropo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C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and in th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of sedi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oils and in th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of soils. The OC concentration was highest in the clay particles and was lowest in the sand particles. Clay particles possessed higher OC enrichment ability than silt and sand particles. The proportions of OC in the silt fractions of soil and sediment were the highest (mean value of 53.87% and 58.48%, respectively), and the total proportion of OC in the clay and silt fractions accounted for 96% and 98% of the total OC in the soil and sediment, respectively. The loss of OC was highest in silt 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16 Mg ha^-1 y^-1, and was lowest in the sand (0.003 Mg ha^-1 y^-l).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fine particle-size fraction in the removed sediment may b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assess soil OC losses.  相似文献   
79.
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2,43(3):411-418
基于2003—2010年间对胶州湾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连续观测,系统研究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浓度由东北部和北部向湾中间及湾外逐渐递减。不同区域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相似。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季节变化,小型浮游植物的高峰值通常出现在冬季,而微型浮游植物则出现在夏季。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自90年代起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而夏季的变化规律与冬季相反,自1998年开始,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下降,微型浮游植物比例有所上升。春季和秋季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或降低趋势,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在2000年之后显著低于2000年之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是影响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0.
松嫩平原杜蒙沙地地表物质的地化组成及风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远云  孟杰  郭令芬  何葵  康春国 《中国沙漠》2013,33(4):1009-1018
本文分析了杜蒙沙地表土样品各粒级组分(全样、>63 μm、63~30μm、30~11 μm和<11 μm)的常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杜蒙沙地地表物质化学元素组成以Si、Al为主,与上地壳相比,除Si、Mn和Ti外,Fe、Mg、Ca和P严重亏损,Al和Na中度亏损,K轻微亏损;除Si、Al、Na、K外,Fe、Mg、Ca、Ti、P、Mn的变异系数均很高;常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程度按照Al粒级中的变化很小。Fe、Mg、Ca、Mn、Ti和P随着粒度的变细,含量逐渐增加,而Si、Na和K则相反,Al与粒度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化学风化指标按照CIA(化学蚀变系数)<(Al+Fe+Ti+Mn)/(Mg+Ca+K+Na)<(CaO+K2O+Na2O)/Al2O3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