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多波束测深系统作业的基本前提是测船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实际作业中非匀速运动状态下的多波束测量普遍存在,此时常用的基于加速度测量原理的测姿设备会受到影响。为此,在多波束测姿误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直线加速、U型转弯两种情况下的测姿误差进行研究,通过INS测姿与GNSS三天线测姿的数据比较,对非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姿态误差的影响特点及程度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当测船做直线加速运动时,会使纵摇角产生较大误差;当测船转弯时,会使横摇角产生较大误差,这对指导多波束实际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2.
运用三维海洋模型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采用有限体积计算方法,引入了"干、湿"判断,建立了天海达工程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流和泥沙输移模型,预测分析了天海达工程建设后对附近海域水动力和地形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对其西侧潮流影响较大,东侧与南侧影响较小,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程度减小,在距离工程1200 m以外海域流速相对变化值大约在8%以内;工程建设前后,静风条件下,工程附近海域地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岸线的改变,工程东西两侧500m范围内近岸海域淤积程度增大,淤积增大幅度范围为0.05~0.1 cm/a。  相似文献   
143.
爆破挤淤是处理淤泥质软基的常用方法,而研究由此产生的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对于评价施工对工程区水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在对爆破挤淤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水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就防波堤地基爆破挤淤处理产生的悬浮泥沙在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输移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爆破挤淤后悬浮泥沙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爆破挤淤对水域附近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并不大,且持续的时间亦不长。  相似文献   
144.
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提纯蒙脱石、钠化蒙脱石、有机插层蒙脱石进行紫外-可见光学吸收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蒙脱石随着粒度的变化产生红移和蓝移现象。1631插层样品较钠化样品红移20 nm以上,而提纯的胶体粒子样品较1631插层样品SM G-1631红移80 nm;由于提纯蒙脱石样品粒度变细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了1.69 cm-1,即蓝移了1.69cm-1。蒙脱石水化性能的XRD分析表明,蒙脱石吸水后晶层发生膨胀、剥离,脱水时分散后的晶层发生凝聚作用,即面-面结合作用,形成蒙脱石“定向性层状集合体”衍射峰的d值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凝聚作用是蒙脱石分散剥离的逆作用,但凝聚后形成的凝聚蒙脱石的衍射谱特征与原始蒙脱石的大不相同。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研究丰富了天然纳米蒙脱石矿物材料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只有枯季涨潮槽才能表现出涨潮优势。使用ADCP和ENDECO在枯季对长江口典型涨落潮槽进行一个潮周期的同步水文观测。利用本次观测资料和收集以前洪季水动力结果,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一个完整洪枯季大小潮水动力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涨潮槽的水动力极为复杂。不仅存在洪枯季节的水文特征变化,而且存在着洪季大小潮和枯季大小潮的变化;(2)只有枯季大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涨潮优势。涨潮槽的单宽涨落潮量接近,而落潮槽的单宽涨潮量都小于单宽落潮量;(3)洪季大小潮涨潮槽的平均涨潮流速都大于落潮槽,平均落潮流速都小于落潮槽。枯季小潮的平均涨潮流速来说,涨潮槽大于落潮槽;而对于落潮流速来说,涨潮槽上部小于落潮槽,下部大于落潮槽;(4)涨潮槽的欧拉余流要小于落潮槽,涨潮动力减弱对涨潮槽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6.
自2000年以来围绕渤海湾的围海工程剧增,致使工程区附近潮流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排海高温浓盐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建立2000年和2015年两种不同岸线、地形条件下的三维数学模型对渤海湾沿岸3个电厂高温浓盐水表层排海问题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的潮流场和高温浓盐水输移扩散特征在近十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工程后,渤海湾平均盐度增大0.203,平均温度升高了0.105℃,同时曹妃甸附近海域浓盐水输移扩散速度明显增加。增大排放口流量至12.7 m3/s,湾内最高温度为26.46℃,较2015年最高温度增加了2.72℃。本文模型可准确模拟及预测排海废水盐度、温度分布特征,为合理布置水电联产设备排放口的位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7.
GNSS-R技术是一种以GNSS为信号源的全新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海洋和陆地.在地基GNSS-R积雪探测研究中,反射区域内的复杂地形不仅会引起积雪的不均匀分布,还使得接收机能在同一时刻接收到来自多个反射界面的反射信号,从而增加了积雪探测的难度.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北极圈内斯匹次卑尔根岛上布设的GNSS-R测站,开展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积雪探测研究.根据不同界面上的反射信号具有不同多普勒频移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谱分析方法,将不同界面的反射信号从混合信号中分离出来,并根据特定多普勒频率段的功率来监测地表积雪变化.基于该方法,本文分析了反射路径位于Schetelig山地区域的8颗卫星在2014年间的反射信号,计算结果表明:卫星PRN 2、12和28与积雪地面介电常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20和0.05,表明这三颗卫星的反射信号与地面介电常数之间不相关;卫星PRN 14和20与地面介电常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和0.26,为低度相关;PRN 17、18和25与地面介电常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54和0.44,为中等程度相关.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  相似文献   
148.
水下声传输数据通讯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水下声传输数据通讯的原理、功能作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9.
长江口涨、落潮槽底沙输移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长江口南港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为研究对象,以2001年9月所采底沙的颗粒分析资料为根据,并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水动力分析,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分析了底沙输移趋势,结果表明:南小泓的底沙主要是来自口门附近,由于涨潮流强于落潮流而使底沙向上游输移,即SE—NW方向,而南港主槽的底沙主要来自上游,由于落潮流强于涨潮流而使泥沙向下游输移,即NW—SE方向。  相似文献   
150.
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元素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海湾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径小于0.063mm的悬移组分进行16种元素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特征及分布规律。元素平均丰度与黄土及渤海泥质沉积物基本一致,说明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物源主要与黄河源区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关。研究区16种元素可分为两类,I类是Sc、Co、Fe、V、Al、Ca、Mg、Th、U、Cr;II类是Zr、Hf、Ba、Na、Sr、K。同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似,呈现正相关性;异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反且呈负相关性。研究区主要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两区基本以北纬39°05′线为界,I区位于南部和中部,以高Sc、Co、V、Th、U、Cr、Fe、Al、Mg、Ca等I类元素为特征;而II区位于北部,以高Zr、Hf、Ba、Sr、Na、K等II类元素为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元素特征及分区,可能与研究区内不同季节沿岸环流方向改变,进而导致不同物源母质沉积物输运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