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52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1217篇
海洋学   20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1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本文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川西坳陷南部须家河组—蓬莱镇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两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类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1型),近完全—完全对称型(C2型),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  相似文献   
132.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飞来峰;沿主逆冲断层发育厚层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局部形成碳酸盐质糜棱岩。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时代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主要形成、活动时期为26~13.5Ma;估算最小逆冲推覆距离为30~35km,最小逆冲推覆运动速率为2.4~2.8mm/a。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现今山脉快速隆升存在着动力学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33.
在果干加年山的主脊及其以北识别出一套稳定的沉积岩系,角度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以细砂岩、硅质粉砂岩为主,其中夹有大小不等的古生代外来岩块,底砾岩成分因地而异并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底部夹有流纹岩。厚度大于1633m。流纹岩夹层获得的锆石SHRIMPU-Pb谐和年龄为214Ma±4Ma,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上三叠统望湖岭组,代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闭合以后接受的最早的沉积盖层。望湖岭组之下的蛇绿混杂岩获得阳起石Ar-Ar年龄219.7Ma±6.5Ma。同位素定年确定构造转化事件发生在214~220Ma之间,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闭合时间提供了确切的时间约束,望湖岭组是这一事件的沉积记录,是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蛇绿混杂岩之上首次发现的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134.
西藏羌塘中部玛依岗日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小鹏  李才  翟庆国 《地质通报》2007,26(12):1646-1653
羌塘中部玛依岗日地区出露有一处印支期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SP),属于S型花岗岩(CPGs的一种),不同于西藏南部广大的过铝质花岗岩(MPGs)。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A/CNK>1,刚玉标准分子的质量分数均大于1.21%,低Sr、Ba、Ti,富K、Rb、Th,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略微右倾的V字形特征,具较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26~0.53,平均0.36)。CaO/Na2O<0.3,表明源岩为泥质岩石;Al2O3/TiO2<100,表明其为高温型(≥875℃)花岗岩。另外,该花岗岩(SP)与蓝片岩、榴辉岩的形成时代相同。在印支期晚期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过程中,炽热的幔源岩浆的底侵或注入引起了地壳中泥质源岩的脱水熔融,最终形成了该区的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5.
1 热水沉积硅质岩--以彭措林硅质岩为例 在西藏南部地区,彭措林硅质岩属古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它产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出露于蛇绿岩序列的顶部,表现出硅质岩-火山凝灰岩-玄武岩的岩性组合.在构造背景上,地处特提斯慢速扩张的不成熟洋脊或洋盆环境,和海底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综合地质背景有利于海底热水系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6.
Four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and some supplementa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ole of meridional wind stress anomalies and heat flux variability in ENSO simulations by using a high-resolutio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meridional wind stress anomalie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ENSO simulations until meridional wind stress anomalies are unrealistically enlarged by a factor of 5.0. However, evidence of an impact on ENSO simulations due to heat flux variability was found. The simulated Nino-3 index without the effect of heat flux anomalies tended to be around 1.0° lower than the observed, as well as the control run, during the peak months of ENSO events.  相似文献   
137.
杨凯  刘彬  马昌前  孙洋  张飞  牟进忠  何雨  肖露 《地球科学》2020,45(5):1490-1502
尽管大量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发育有三叠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然而对于这些岩浆活动的成因机制以及深部动力学背景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分歧.通过对青藏高原中部北羌塘地区三叠纪典型辉石闪长玢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与Sr-Nd-Hf同位素研究,深入剖析其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进而为深入探究青藏高原中部三叠纪岩浆作用形成机理与有关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证据.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该岩浆岩的结晶年龄为227±2 Ma(MSWD=0.86).岩石样品在地球化学组成上相对富硅和铝,属于钙碱性系列.样品轻重稀土分异较强,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显著富集,并且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在微量元素组成上,样品相对于原始地幔要富集轻稀土以及Th、U,显著亏损Nb、Ta和Ti,整体表现出火山弧岩浆岩的特征.样品均具有相对较低的εNd(t)值(-4.53~-4.99)、比较集中ISr值(0.707 05~0.707 14),以及正的εHf(t)值(+0.81~+2.48),表明其岩浆源区很可能以富集的地幔组分为主.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与Sr-Nd-Hf同位素等研究结果,确定该岩体的形成应该与受俯冲组分(例如沉积物)改造的的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此外,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多学科研究资料还可以证实北羌塘地区有关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时间至少开始于227 Ma.   相似文献   
138.
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南海南部经历了重要的构造变革,北康盆地物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分散体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油气资源分布,因此物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反射资料,开展地震属性分析,通过RMS(均方根振幅)地层切片,分析分散体系,并探讨物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北康盆地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南侧,分散体系自南向北;不整合面之后海水突然加深,形成以早中新世不整合面(EMU)为界的2个沉积旋回;在每个旋回内,沉积物补给逐渐增多;在中中新世,沉积物源逐渐向北西方向迁移.通过区域分析,认为北康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曾母前陆盆地,物源的变化是曾母前陆盆地逐渐淤浅成陆和向北推进所致.   相似文献   
139.
辽东半岛南部早古生代地层发育,其中馒头组—冶里组的沉积过程,具有完整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堆积特点。从层序划分、沉积环境演化、古气候变迁等方面分析,馒头组—冶里组反映了一个完整的碳酸盐岩台地的发展过程,可划分出准备阶段(形成碎屑岩垫板)、生长—发育阶段(形成碳酸盐岩缓坡)及衰亡阶段(发育白云岩盖层)。  相似文献   
140.
研究表明,吉林南部太古宙TTG岩类中的部分岩石发生了深熔作用。深熔作用发生于TTG岩类遭受高角闪相变质作用条件下,其温度为660~670℃,压力为0.6GPa左右。同时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促进了TTG岩类的深熔作用,并为深熔熔体就位提供了主要空间。深熔岩浆分凝聚集结晶形成了淡色块状花岗岩类。发生深熔作用的TTG岩石和淡色块状花岗岩类中均有两个世代的矿物组合,第一世代矿物代表TTG岩石原有的矿物,第二世代矿物组合则代表TTG岩石深熔熔体结晶的矿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