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海洋中胶体粒子和痕量金属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1~4]。这种作用 ,使得痕量金属结合在胶态物质上 ,从而影响着痕量金属的化学存在形态 ,降低了痕量金属如铅、铜等对海洋生物的毒性 ,并且还通过胶体粒子的絮凝作用将痕量金属从海洋中除去 ,从而影响着痕量金属的循环和变化。海洋中天然胶体组成多样 ,结构复杂。Duker,D.等1995年、Hunter,K.A.等1988年Fox,L.E.等1988年的研究表明 ,水合氢氧化铁胶体是海洋中胶体粒子的一个组成部分 ,痕量金属铜是生物生长的必要的营养元素 ,但过量的铜对生物有毒害…  相似文献   
132.
五种天然水体胶体相可酶解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芳  朱广伟  贺冉冉 《湖泊科学》2009,21(4):483-489
分别在太湖草型湖区胥口湾及藻型湖区梅梁湾采集水样,采用常规过滤与切向流超滤相结合的方法,将水体中的颗粒,胶体依据粒径大小分离,通过测定计算得到64-1μm,1-0.5μm,0.5-0.1μm,0.1μm-1nm,<1nm五个粒级的可酶解磷含量.同时采集太湖"引江济太"工程长江调水口--望虞河口水样、千岛湖水样及千岛湖下游河流型水库富春江段水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种典型水体中颗粒相的可酶解磷含量占总可酶解磷含量的比重较高,胶体相的可酶解磷也占了相当的比重,是生物必需磷不可忽视的重要储库.望虞河口河水总磷0.216mg/L,可酶解磷含量达0.174mg/L,其输入可能对太湖水体生物有效磷浓度的增加起到重要的贡献,"引江济太"调水时具有一定生态风险.对于胶体范围的可酶解磷,胥口湾、望虞河的胶体态可酶解磷主要分布在较大、中胶体范围,梅梁湾和千岛湖的胶体态可酶解磷主要分布在中、微胶体范围,富春江水库的胶体态可酶解磷分布的相对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33.
了解城市内湖水中胶体的环境行为对研究湖泊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意义重大.微生物降解及自团聚过程是湖泊水体中胶体转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有关不同粒径胶体在微生物降解及自团聚作用下荧光特性变化的报道还非常少.基于此,本文选取南昌市内最大的湖泊(瑶湖)及其支流水体,通过切向超滤技术、三维荧光光谱法及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分析了在灭菌及微生物存在下两种水样含不同粒径胶体的水体(即W原水、W1 μm、W0.45 μm和W1 kDa)中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通过PARAFAC模型共解析出3个类腐殖质组分(C1~C3)和1个类蛋白质组分(C4).初始时刻所有水样均以类腐殖质组分含量更高,且大都集中在1 kDa~0.45 μm粒径胶体中.两种水样荧光物质的减少为微生物降解及自团聚作用共同主导,自团聚作用约占50%.相较于小粒径(W1 kDa)胶体,微生物降解对大(W原水)、中(W1 μm)粒径胶体中荧光物质减少的影响更大.此外,类蛋白物质主要以微生物降解占主导,并出现类蛋白物质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胶体转移的现象;而类腐殖物质的降解以自团聚作用为主,并出现类腐殖物质由小粒径向大粒径胶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4.
陈丁  郑爱榕  刘春兰  陈敏 《海洋学报》2006,28(3):144-150
错流超滤(Cross-flow filtration)技术在海洋学上的应用使得海洋胶体的研究日益广泛,它使胶体能够从过去由0.45μm滤膜过滤所得的所谓“溶解”相中被提取出来,独立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5],水体中普遍存在的胶体对于海洋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痕量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胶体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和富含有机官能团的特性,易吸附一些放射性核素、痕量金属和有机化合物,成为决定海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和迁移过程的重要部分.因此,胶体中无机和有机组分的含量和分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35.
近些年来,粉煤灰和盐湖老卤镁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绿色制备低成本类水滑石是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本文以Na2CO3和NaOH为沉淀剂和pH调节剂,以高浓度粉煤灰浸取液中Al3+和近饱和富镁卤水中的Mg2+为金属离子源,采用共沉淀-水热法,成功制备了镁铝水滑石.通过XRD和SEM的测试分析探讨了陈化温度...  相似文献   
136.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从厦门海域水体中提取制备出不同来源(海洋、河口与河流)的胶体及不同粒径的海洋胶体,分析并比较其多糖的醛糖组成。结果表明,各种胶体含有相同的醛糖组分,即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粒径相同的高分子量胶体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优势组分,海洋胶体与河流胶体的醛糖组成相似,低分子量海洋胶体的鼠李糖丰度是高分子量海洋胶体的2倍多。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浮游植物和陆源输入是胶体有机物的重要来源,微生物作用和原生动物的摄食可能使天然水体中胶体物质的醛糖组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7.
石油沥青质的吸附、沉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原油中石油沥青质的存在状态尚无统一认识,存在多种石油胶体体系理论模型。沥青质有两种方式从石油中分离出来,即吸附和沉淀,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机理。吸附的沥青质不能被溶解,要通过解吸才能消除,且解吸过程相对溶解而言很慢。沉淀是由于石油胶体体系的变化引起的,而吸附则是由石油胶体体系以及体系外的水介质环境和周围岩石矿物特征等所控制的。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矿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矿物质表面水层的性质、原油组成。影响沉淀的因素主要有:原油的组成、温度和压力、石油所处的状态、孔隙特征。低渗储层比高渗储层更容易导致沥青质的沉淀。  相似文献   
138.
采用共沉淀法分析测定了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2012—2013年海水样品总α、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2013年生物样品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结果表明:2012—2013年两年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中总α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 083~0. 205 Bq/L,平均值为0. 134 Bq/L;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 029~0. 059 Bq/L,平均值为0. 043 Bq/L。与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等其他海域相比,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水平相对较低。2012—2013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620~1 125 Bq/kg (干重),平均值为814 Bq/kg (干重)。与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等各海域沉积物相比,研究海域沉积物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位于中等水平。2013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生物样品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16. 1~74. 7 Bq/kg,平均值为39. 4 Bq/kg,其中鱼类的总β平均值为64. 6 Bq/kg,虾类的总β平均值为36. 8 Bq/kg,贝类的总β平均值为16. 7 Bq/kg,呈现鱼类虾类贝类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39.
应用改进的镁共沉淀法,首次在国内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南海北部冬、夏两季表层海水中的磷酸盐,冬季其浓度在6.6-95.0 nmol/L范围内.平均值为34.5 nmol/L,由于受珠江径流影响,表层磷酸盐的水平分布呈现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夏季其浓度在6.3-66.6 nmol/L范围内,平均值为17.4 nmol/L,整体分布较均匀.冬季远岸表层磷酸盐浓度高于夏季,这与南海北部生产力水平的季节变化相一致.南海北部上层磷酸盐存在明显的跃层,冬季跃层的浓度梯度比夏季小跃层深度与常规方法检测的结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0.
WSV403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一个极早期基因,它编码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293T细胞中,利用串联亲和纯化和蛋白质谱技术筛选WSV403的相互作用蛋白,获得了15个可能与WSV403结合的蛋白。在此基础上对5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分别将它们与WSV403基因共表达。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分析证实了WSSV极早期蛋白WSV403能够与核转运蛋白(KPNA6)、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A 65 kDa调节亚基A(PPP2RIA)和striatin(STRN)发生相互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WSV403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