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734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1415篇
海洋学   285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唐山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瑞浩  黄建梁 《地震学报》1997,19(4):399-407
系统地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34期的重力测量数据,讨论了地面沉降、采矿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形变测量和测震结果分析了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讨论了这次强烈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全过程,演绎出3个特征阶段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① 1971~1975年期间,震区附近区域重力场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它与莫霍界面的上隆有关;② 1975~1976年期间,根据形变、地震波的震源机制解正演的唐山点的重力变化表明,这期间的重力变化主要由震前的蠕滑、膨胀和同震位错引起.重力观测表明,蠕滑和膨胀是发生在震前的;③ 1976年8月以后的重力变化呈恢复趋势,地壳的均衡下沉和引张恢复是这一期间重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王勇 《地震学报》1997,19(4):408-412
研究了两个弹性层覆盖于一个Maxwell半空间模型内膨胀源(Mogi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着重研究了数值计算方法和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空间分布和量级都有影响,尤其当源处于岩石层的地壳以下时,介质流变特性对位移和重力有较大影响;当膨胀和岩浆侵入地壳内时,半空间流变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重力与垂直位移的比值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本文的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用于模拟火山区、地壳隆起区、地震区和地热场等长期地表形变和重力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53.
讨论了拔海高度对彭曼蒸发力的影响方式及其影响程度随辐射平衡,风速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等条件的变化情况,通过对饱水和汽压进行二阶Taylor级数展开,研究了彭曼蒸发力公式中由于对饱和水汽压线性化处理而产生的可能误差。  相似文献   
54.
板块构造与地球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积自泛大陆解体以来保持不变;现代资料则与之相悖,显示地球从那时的表面积321×10^6km^2(半径约为现在的79%)膨胀到今天的大小。这种膨胀包括三种模型:(1)前联合古陆的大洋岩石圈全部消亡模型;(2)部分消亡模型;(3)“纯”膨胀模型,前联合古陆大洋岩石圈几乎没有俯冲,而是全部保存在现代洋盆中。模型(1)所需要的新增生洋壳的面积最多,模型(3)最少。模型(2)、  相似文献   
55.
岩体水力学基础(二)——岩体水力学的基础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裂隙水流立方定律是岩体水力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定量,本文从不变形平直等宽单裂隙水流运动定量开始,讨论了受压力作用岩体单裂隙,一组平行裂隙,一组正交裂隙以地体裂隙系统中水流运动规律,分析了单裂隙水中流渗透压力与裂隙变压之关系,运用水力学原理推导了岩溶单管流定理,为岩体水力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57.
硫酸盐渍土膨胀规律的综合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高江平  邓友生 《冰川冻土》1996,18(2):170-177
对含氯化钠硫酸盐渍土的膨胀规律作了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首次提出了5因素盐胀率的计算公式,并得出了盐胀率的单因素和交互作用影响的规律;另外找出了某些因素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58.
膨胀土判别与分类的灰关联分析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给出一种用于膨胀土判别与分类的新方法—灰关联分析法。实际算例表明,该法具有简单方便、结果客观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59.
用土的分形结构确定土的水份特征曲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运用筛析法和比重计法,分析了宁夏膨胀土的颗粒分布,发现粒径介于0.002~0.1mm的粒度分布是分形的,分维介于2.46~2.67;运用上孔隙分布的分维确定水份特征曲线,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此外,还探讨了粒度分形分布的机制。  相似文献   
60.
王宝学  杨同 《岩土力学》1997,18(A08):262-266
介绍了在梅山铁矿地压控制研究中,为提高在泥化膨胀岩体中进行巷道开挖与支护的技术水平所做的试验研究工作,内容包括:围岩地质力学特征识别,岩体工程分类与支护设计,巷道开挖与稳定监测。成功开挖的实践为类似岩体中巷道的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