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测绘学   360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715篇
海洋学   383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设计了一种采用多种策略的建筑脚点提取方法,针对建筑脚点提取中的两个关键步骤--数据分类和建筑脚点分割,分别提出和引入了邻近关系和r半径点密度,从仅反映单次反射的DSM数据中,直接提取出建筑表面点.  相似文献   
22.
氧化锰矿物的生物成因及其性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中的氧化锰矿物是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的产物,是最具反应活性的一类矿物,决定着环境中许多物质的形态、迁移和转化,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机制和环境效应备受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环境中氧化锰的形成与微生物作用紧密相关,微生物作用可使自然环境中的Mn(Ⅱ)氧化速率提高105倍。参与Mn(Ⅱ)氧化的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已知的典型锰氧化细菌分布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或厚壁菌门,它们均通过胞外聚合物中的多铜氧化酶来催化氧化Mn(Ⅱ)。细菌氧化Mn(II)成Mn(Ⅳ)是酶催化的两个连续的快速单电子传递过程,Mn(Ⅲ)在溶液中以与酶结合的瞬时中间态出现。生物形成氧化锰的最初形态为层状锰矿物,与δ-MnO2或酸性水钠锰矿很类似,且结晶弱,粒径小,锰氧化度高,结构中的八面体空穴多,因而比化学形成的氧化锰具有更强的吸附、氧化等表面活性。环境中Mn(Ⅱ)微生物氧化及形成的Mn(Ⅲ)中间体与碳、氮、硫等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23.
中国大陆自由空气重力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的重力资料计算并构制了从1°×1°到10°×10°平均的中国大陆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并对这套图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事实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且就这些基本事实与大地构造、地壳均衡、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
张永勤 《探矿工程》2006,33(4):64-64
2005年12月,由欧洲17国家组成的欧洲航天局成员囤的局长们云集德国柏林,讨论并批准一项旨在对火星实施钻探的(遥控)勘探活动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钻探取样研究火星表面的物质以便对过去及现在是否存在着生命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5.
New fiel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re allowing research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surficial properties affe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ust emission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dust emission process and present new field measurements that examine how three surface properties: roughness, crust strength,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urface properties affect dust emissions. Thes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hree unique measurement systems developed by our team. Roughness exerts considerable control on the entrainment threshold and emissions of dust from a surface.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quantify roughness effects on aeolian sediment entrainment and transport in a shear stress partitioning framework.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of Raupach et al. (1993) provides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available data to predict the amount of shearing stress on the intervening surface among roughness element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ir size and distribution. However, element size affects the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beyond that attributable only to the reduction of surface shear stress caused by the roughness. Additional interactions of the elements with the saltation cloud appear to reduce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and potentially dust emissions as well. The effect of crust strength on dust emissions was assessed using a newly-developed pin penetrometer, which can measure crust strength in-situ. Previous researchers suggested that variation in crust strength even within a small area could lead to considerabl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dust emissions. Our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crust strength is highly variable over a scale of centimeters. This variability may help to explain some of the observed scatter in field measurements of dust emissions for what appear to be homogeneous surfaces. Variability of dust emissions in time and space was also evaluated using a new instrument, the Portable In-Situ Wind Erosion Lab (PI-SWERL) developed to measure dust emissions from soil surfaces.  相似文献   
26.
RTK在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数字化测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某开发区1:2000地形图航测数字化测图工程,探讨了采用GPSRTK的自由基站二步法拟合方式测量航外像控点(平高点),实施大比例尺地形图野外检测的可行性。对比测量实验表明,该方式在像控点要求的特定位置不仅能保证平面精度,也可以保证高程精度;与常规的RTK相比,该方式具有基站设置位置灵活、不需单独提前解算基准转换参数,以及显著提高工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27.
李云 《四川测绘》2005,28(4):180-183
通过对曲线测设和测点坐标计算过程的分析,把坐标计算的程序设计归结为有向直线与X轴顺时针夹角即方位角的计算和线路转向转角的计算,弥补了测点位置和计算公式分类复杂等不足,简化了程序设计和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28.
李艳  宫鹏 《遥感学报》2005,9(4):357-362
介绍了一个建筑物阴影检测的模型。首先利用摄影测量学原理来计算阴影坐标。即用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surfacemodel,缩写为DSM)和太阳高度和方位来计算建筑物阴影的空间坐标,并由相机模型计算出每个阴影单元对应的扫描行和相机空间坐标。由高度场光线跟踪判断阴影的可见性,对可见阴影计算出它在投影图像上的坐标。然后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再对图像进行阴影的细分割。  相似文献   
29.
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测设线路横断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公路、铁路等线路工程测量中必须进行横断面测量。测量横断面是施工过程中一项非常麻烦的测量工作。传统方法测量横断面时,一般是把测量仪器安置在线路中线点上,而且测量一个断面必须安置至少一次仪器,地形变化大时测量一个断面需要安置几次仪器。当线路穿越通视条件差或难以架设仪器或高差较大的地区,常规的方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无法测量。使用全站仪采用自由设站法测量横断面,能克服上述不利条件,使烦琐的测量工作变得轻松方便。  相似文献   
30.
本文探讨了在测区暂时无首级控制点的情况下,利用EPSW98软件的重算功能进行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生产具有的优点和尚存的问题,得出了EPSW软件在无首级控制点情况下快速出图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