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贵州茶树种植的气候资源优势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气候区划结果,贵州茶树不适宜种植区分布在黔西北部的威宁、赫章等地海拔高于2000m范围内;最适宜种植地区分布在海拔高度在800~1400m范围内,主要是黔北以南地区、黔中部以东以南地区以及梵净山东部等地;适宜种植地区分布在海拔高度在1400~2000m范围内,主要是毕节地区大部、黔西南西部、黔北北部等地区;南部低热及北部低海拔河谷海拔在800m以下的地区为次适宜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32.
从农业气象学角度,利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南京地区茶树生产气候适宜度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的郊县和郊区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相应地区的茶树生长气候适宜态,讨论了在不同采摘期内气象条件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33.
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源和周边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壤3方面共12个因子,构建河源地区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将河源茶树种植区域分为不适宜、较适宜和适宜3个等级,并绘制出茶树综合评价图,对评价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河源适宜茶树种植的区域面积约占51.6%,主要分布在连平县、东源县东部、紫金县中东部、和平县西部、龙川县的中部偏东和南北两端;较适宜区约占48.3%,主要分布在和平县中东部、紫金县西部、东源县北部、龙川县中部偏南和靠近和平县的区域;不适宜区约占0.1%,主要为紫金西南部的小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主要对正安县某两处茶园的土壤和茶树样品检测,探究影响茶叶元素含量的原因。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影响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SO42-是影响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SO42-含量的冗余分析表明,SO42-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2茶叶内重金属含量受细菌类群影响。茶树嫩叶更易受土壤细菌影响,假单胞菌属、热酸菌属、Subgroup_2、楸子岛杆菌属(Chujaibacter)和芽孢杆菌属等对嫩叶重金属含量影响显著。为茶叶品质检测提供新的评判依据,为通过SO42-调整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降低茶叶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5.
基于1961-2019年全国1903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以及1115条茶树分布站点记录,利用最大熵模型和GIS技术筛选影响茶树种植的主导气候因子,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中国大陆茶树气候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高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气候因子阈值.结果 表明: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茶树种植分布的...  相似文献   
36.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37.
GIS支持下的鲁东南丘陵区茶树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研究了暖温带茶树品种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分析确定了典型区日照市茶树种植的评价因子;然后在1:5万比例尺地图上,运用ARCGIS对一月平均风速和不同高度下温度因子进行了模拟,并在模拟了天文辐射的基础上对气温因子进行精细订正;同时结合土壤、坡度、相对湿度等因子建立了评价因子量化分级表;最后,运用了模糊数学(Fuzzy)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分为茶树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并对各类区进一步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8.
川西巴塘茶树山滑坡位于金沙江断裂带和巴塘断裂带的交汇处,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大型滑坡频发。茶树山滑坡为一古滑坡堆积体复活形成的滑坡。该滑坡自2001年7月首次出现滑动变形之后以蠕滑变形为主,不断的变形作用促使滑坡变形速度加快,滑坡体上出现了各种滑动形迹,于2006年1月7日发生大规模滑动。该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变形破坏迹象较为明显,有进一步发生变形破坏的可能。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茶树山滑坡滑带土进行了大型直剪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滑带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含水率增大滑带土强度有明显减小的趋势。综合野外调查、物探钻探以及试验分析认为茶树山滑坡的形成机理为:受断裂构造作用,岩体结构面密集发育,岩体破碎程度高,岩土体力学性质差;上部透水层和下部隔水层的二元结构为滑坡体的富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强降雨作用使滑坡稳定性处于临界状态,渠水入渗和冻融作用直接诱发滑坡的发生。采用FLAC~(3D)对目前茶树山滑坡的稳定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滑移面即将贯通,可能再次发生大的滑动。从滑坡形成机理角度考虑,加强排水、避免渠水再次入渗可以有效地控制坡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39.
福建省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惠  岳辉英 《广西气象》2005,26(A01):16-18
福建省目前茶叶总产量已占全国的17%,是我国主要产茶区。近几年来福建茶叶产量和品质发生了波动,与近几年福建气候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茶树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及福建种茶气候条件的要求及福建种茶气候特征,从气候上分析近年来福建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原因,为福建茶叶的高产优质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40.
基于采集的近20000张茶园图像,分别筛选出1000张茶园结霜和1000张未结霜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利用百度AI开放平台的EasyDL经典版图像识别功能,应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茶园结霜识别模型,进行茶树结霜图像智能判别。茶树结霜智能识别模型的准确率、F1评分、精确率、召回率分别为99.2%、99.2%、99.3%、99.1%。模型检验结果为:样本地20张结霜图像的平均识别置信度为95.51%,20张非结霜图像的平均识别置信度为99.99%;非样本地(江南茶区)80张结霜图像的平均识别置信度为97.53%,80张非结霜图像的平均识别置信度为95.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